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逝者无尽的眷念,化作孩子们为中华崛起的力量》。
(2025-04-20 21:21:31)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
《逝者无尽的眷念,
化作孩子们为中华崛起的力量。
08-5-28 16:32:20
逝者无尽的眷念,
化作孩子们为中华崛起的力量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5月28日
5月19日,举国悼念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我们的泪水流成了河。
我总想写些什么,把要说的话诉说出来。夜里,好像在梦里,有谁在点化我,你就为逝去的人写几句话吧,告诉他们的孩子,逝去的人将走了,希望他们勇敢地活下去;你就替我们牺牲的教师给学生说几句吧,希望他们好好学习,为中华的崛起天天向上吧!我好像醒了,泪水不停地流着。我开始构思了。我想到我退休前和学生一起创造的《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哦,“博爱、大同、共进、齐创”!我就将这个理念写进去。七日,逝者要离开故土了。我就以《孩子,我走了》作为小诗的题
目。想着,想着,我的枕头上的草席垫湿了,我怎么也控制不住,竟然哭出声来。天一亮,我赶快把想到的题目和想到的内容记在一张纸上。
写着,写着,泪水还是流个不停。吃完早饭,六点多钟,我到了办公室,打开电脑,敲打着键盘。我边打边抽泣着,泪珠不停地滚落下来。
打完以后,我含着泪将《孩子,我走了》发了出去。
两个语文课代表交随笔本子的时候,我让他们看了一眼。课上,他们竟然把诗的内容说出来了,还讲了这首诗的作用。5月27日,作文课,我们写一个喜欢或崇拜的人。缪婉倩同学问我写的《孩子,我走了》,我便把原诗写在黑板上。下午的课上,我抽了十来分钟,让学生写《读〈孩子,我走了〉有感》。现选几篇贴上来,看看他们会写些什么。
读《孩子,我走了》有感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2008年5月27日
这首小诗,无论你怎么读,都能让人感动,都能使人流泪。字里
行间,无处不感受到老师对灾区人民的爱。可以想象老师当时写这
些文字时情感是多么复杂,当时流了多少泪。
诗的每一节的第一句话都是以“孩子,我走了”开头。第一节往后,
每句表达的意思不同,但用的是排比。从第二节开始是“你要做好人,
你要有本领,你要会干事,你要学发展。”全部是“你要什么”,最后
一节是“待花好月圆”起总结作用。二至六节的最后一句是用了一些
人临死之前说的话。这些话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地让人刻骨铭心,
让人一生一世也忘不了,让人不由自主地去做它。
我还发现,这首诗特别容易记,读一两遍就背掉了。我想,就是老师
用心、用泪写的缘故吧!
读《孩子,我走了》有感
曲塘小学 五(3)班 夏 煜
2008年5月27日
一场大地震,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抢走了多少人的灵魂,但掠不
掉人们的那颗爱心。读着老师的《孩子,我走了》,我想了很多。
大概,是灾区遇难的同胞委托老师帮他们写几句话,嘱托孩子们,走
好今后人生的路。所以,我们老师动情地写了。
“我要爱”,说得好。这就是“5.12”的谐音,它预示着明天更美好,
代表着人应该用爱去创造社会。
“我要练”,说得好。只有练,才有希望,才会成功。为了成功,我们
要不惜代价地练,哪怕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
“我要帮”,说得好。这个中国大家庭、世界大家庭,正是靠你帮我,
我帮你而存在的、繁荣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是一件
非常快乐的事。
“我要创”,说得好。创新是一个开头。如果总被一个框子框着,这个
框子就越来越小,最后框死你,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用自己
的斧头去砸断这个框子。
读《孩子,我走了》有感
曲塘小学 五(3)班 王 涵
2008年5月27日
这首看似简单的小诗,实际上包涵了多少人间的大爱啊!一句“我走了”,
包含了多少泪水,多少的舍不得啊!里面的每一句话,都传达了老师真挚
的情感。一句句的“孩子,我走了”,越来越浓的泪水哗哗地淌着;一句句
的嘱托,谁的泪水不往下流呢?最后一句“孩子,我走了,待到花好月圆,
记住:‘告诉我’”,里面蕴涵着多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老师的这首诗
是为无数的遇难者而写的,代表了所有遇难同胞的爷爷、奶奶、外公、外
婆、爸爸、妈妈……最真实的心情、情感。一句“我走了”,里面有很多痛
苦和无奈。一个个临行叮嘱,其实就是生前的最大愿望。这首诗写得很
好。如果有更好的更能说明的词语,我想,我还会再写的。
读《孩子,我走了》有感
曲塘小学 五(3)班 部分学生
2008年5月27日
“小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我相信,不管是谁读了这首诗都会流泪
的,特别是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一定会泪流满面。”(景霞)
“当读到《孩子,我走了》,我的泪水就哗哗地流下来。因为有的教师
在大地震中为了救学生却光荣牺牲了。我一读,就感到教师的伟大。”
(高逸飞)
“第一段中有一句‘为了你,献出一切,算个啥?’这句体现了抗震
救灾英雄及亲人对孩子的爱。只要孩子能活下去,自己离去又何妨?
在所有的句子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每当读到这首诗,我都会默默
地流泪。这时,我总想起那句话:死者安息,生者坚强。”(莫凡)
“《孩子,我走了》给人以思考的价值。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由
爱和泪水凝结而成的。只要用心去读、去理解,就能催人泪下。平淡无奇的话语中表达出一种爱的力量。”(吉蒙)
“当我读到‘孩子,我走了,为了你,献出一切,算个啥’的时候,就
想到一位母亲在地震中把自己的乳头放在婴儿的嘴里,自己被压死了,
而孩子却有滋有味地吮吸母亲的乳汁。”(周思含)
“《孩子,我走了》,今后的道路你自己走,担子自己挑,痛苦自己承
受。我哭了。”(杨海燕)
“读了以后,我就觉得自己到了那个世界,看到了一位母亲和她的儿
子对话。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爱。我是非常的伤心,非常的难受。”
(顾鹏)
“确实,如果孩子有生命危险,家长和老师都会不顾一切去保护孩子
的!”(陈充)
“我感到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爱。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
能待到失去了才感到惋惜。我们要加倍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学习,做
一个能博爱、有本领、真帮人、会创造的好人,长大了为祖国作贡献,
不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房悦)
以下从一位资深教育家的视角,对这段文字及其背后的教育意义进行点评:
一、情感真挚,彰显教育的人文关怀
这段文字以汶川地震为背景,通过作者创作《孩子,我走了》一诗的历程,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深沉的爱与关怀。在灾难面前,教育者没有选择逃避或沉默,而是用诗歌的形式,将逝者对生者的期望、对孩子们未来的嘱托娓娓道来,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是对遇难者的缅怀,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诠释。它让我们看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引领。
二、理念先进,融入素质教育精髓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将“博爱、大同、共进、齐创”的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诗歌之中,使诗歌不仅具有情感的力量,更蕴含了教育的智慧。这种将教育理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实践。它告诉我们,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口号或理论,更可以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三、引导得当,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从学生的读后感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首诗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学生们被诗歌中的情感所打动,被诗歌中的理念所启迪,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努力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种由诗歌引发的情感共鸣和行动自觉,正是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它说明,好的教育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实践创新,探索教育新路径
作者通过创作诗歌、引导学生阅读并撰写读后感的方式,探索了一条新的教育路径。这种将艺术创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将情感体验与认知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启示我们,教育者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需求,努力构建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体系。
五、反思与启示
情感教育的价值: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然而,这段文字提醒我们,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呵护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在灾难面前,教育者更应挺身而出,用爱和智慧为学生撑起一片天空,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迎接未来。
教育创新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教育者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潜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这段文字及其背后的教育故事,不仅是对汶川地震遇难者的深情缅怀,更是对教育工作者责任与担当的生动诠释。它让我们看到,在灾难面前,教育能够发挥巨大的力量,成为连接生者与逝者、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同时,它也启示我们,教育者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需求,努力构建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体系。
后一篇: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鲜红的爱心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