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为那些遇难同胞更好地活着》

(2025-04-20 20:34:23)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为那些遇难同胞更好地活着

2008-5-19 13:57:35

为那些遇难同胞更好地活着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5月19日

我们心系灾区人民,密切关注灾区人民。同学们一到家,就看着电视机,走进《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特别节目。他们一边看着,一边记着,一边想着,一边哭着……他们在随笔中,记下或写下自己要说的话语。
朱倩倩在《天灾无情,人有情》里这样讲:“天灾无情地摧毁着灾区人民的家园,吞噬着成千上万的生命,更摧残了灾区人民的心灵。许多原本幸福的家庭,转瞬间就被天灾毁灭了!他们的家没有了,亲人离开了!一切的一切,幸福、快乐都没有了!可是全球的炎黄子孙和朋友们都在尽最大努力关爱着灾区人民。我们用无边的大爱去修补灾区人民需要援助的心灵。他们那痛苦的眼神,让人民子弟兵不顾生死地去救人;他们被悲伤的泪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捐款……”
失聪的陈培说:“看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节目,我想:解放军真了不起!胡锦涛爷爷说得没错,他们不愧为人民子弟兵;只要他们认为有一线生机,就会千万倍努力地去做,这难道不是解放军的美德吗?一名中学教师,在地震中俯着身子保护着四名学生而不幸遇难,这难道不是老师的爱吗?一位女民警得知自己两岁的孩子和父母去世时,始终坚持战斗在抢救的第一线,这难道不是警察对人民的爱吗?还有很多这样的感人事迹啊!当想到这些,我已泪流满面了。”
“地震,可以震垮我们的房屋,但震不垮我们中华民族,震不垮我们13亿人民的心!子弟兵就是我们的活菩萨!天佑中国,人间有爱。朋友们,行动起来,莫以善小而不为。一元捐款,一滴鲜血,一份祈祷,都是一种支持!仁爱中国,中国平安!中国加油!”写了这段文字的周思含继续写了,“此时此刻,我头脑中闪现出一些画面:有的解放军也是四川的,他们的儿女,他们的亲人还都困在大地震的灾难之中,而他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别人!……灾难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不屈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伟大的军队!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学生夏煜的随笔里写道:“人的生命永远是脆弱的,在灾难面前,人永远显得很脆弱。……生命只有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我们没有受灾,我们没有遇难,我们活着的人,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活着,我们就应该为那些遇难同胞更好地活着,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这篇以“为那些遇难同胞更好地活着”为主题的随笔集,深刻反映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青少年一代对灾难的深刻反思、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国家与民族精神的颂扬。作为教育评论家,我深感这些文字不仅是学生们情感的真实流露,更是教育成果的一次生动展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价值:

情感教育与同理心的培养‌:
学生们通过电视节目,直观感受到灾区人民的苦难,这种情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深切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朱倩倩的文字中,“他们那痛苦的眼神,让人民子弟兵不顾生死地去救人”等描述,展现了学生们对他人痛苦的感知与理解,这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成果。

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觉醒‌:
陈培和周思含的随笔中,对解放军、教师、警察等职业群体的赞美,以及对“天佑中国,人间有爱”的呼唤,体现了学生们对社会责任的初步认识。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的灾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公民意识的觉醒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生命教育与价值观塑造‌:
夏煜的随笔深刻触及了生命教育的核心——“人的生命永远是脆弱的,在灾难面前,人永远显得很脆弱”。他进一步提出“我们活着的人,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们活着,我们就应该为那些遇难同胞更好地活着”,这不仅是对生命的珍视,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种价值观的塑造,对于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学生们通过地震这一历史事件,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不屈不挠和团结一心。周思含对“中华民族表现出不屈的伟大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伟大的军队!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的肯定,体现了历史教育在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方面的作用。

写作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这些随笔不仅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而且语言表达流畅、结构清晰。学生们能够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良好的写作与表达能力。这不仅是语文教育的成果,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这篇随笔集是教育成果的一次精彩展示,它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一代在灾难面前的成长与担当。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继续加强情感教育、责任感教育、生命教育、历史教育以及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培养更多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而不懈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