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评论《孩子,老师让你们失望了》
(2025-04-20 19:38:50)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评论
《孩子,老师让你们失望了——在不久的将来,让老师的失望变成希望、变成现实!》
08-5-5 15:13:14
孩子,老师让你们失望了——在不久的将来,让老师的失望变成希望、变成现实!
金色童年 2008年5月5日
继朱倩倩给老师未来的书取名之后,缪婉倩想的是《金色·教育》,夏煜也给以后的书拟了个《金色森林里的童话》,陈培定的《春天金色梦》,周思含说《金娃亮天》好,王涵讲《孩子心灵的蓝天》妙……他们的阐述的话语都是那么的美好。
一天早上,钱慧敏在随笔中和我交谈:“黄老师,您看见我的贺卡了吗?我对您说不定会出版的书提一个题目,有什么意见告诉我吧!”我拿起她精心制作的心字形贺卡观察着:封面有“祝黄老师的书
早日出版
加油!”的字样,背面写着书名《与金色童年一起飞翔》,右边写着:“黄老师:左边《与金色童年一起飞翔》是我为您的书想出的一个题目。刚进入五年级,我们每个人都不爱写随笔。渐渐地,渐渐地,我们在您的正确引导下展翅飞翔,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快。虽然如此,但我们还是让您操碎了心……黄老师,您带着我们飞向了知识的海洋,带着我们飞向广阔的天空……学生钱慧敏”
那日,我在她的本子上写了:“谢谢你们的关心,但是编著一本书,不是件那么简单的事。老师想做,不一定能做得到,那就看以后发展的情况吧。”
今日中午,朱倩倩同学又在给我《加油》了,她说:
“很多人都在为黄老师设计封面,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先把我的设想用语言描述下来。1、封面正中用金色写《一位金色童年的老师和一群快乐的小天使;2、‘一位金色童年的老师’下面画一位老师;‘一群快乐的小天使’上面画一个小天使;3、整个画面以金色为主;老师的头发是金的,天使的羽毛也是金色的;4、封面的背景是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有蓝天、白云、草地、鲜花,老师和一群学生,到处充满生机,每个人都绽开着笑脸;5、封面的左上角写上:‘黄桐著’;6、封面左下角写:‘快乐每一天’;7、右下角署出版社;8、题目下可写‘老师和小朋友们的童话’。黄老师,
我们期待着您的书,加油!”
看了同学们的纯真的语言,老师有话要说了:
同学们,老师确实有过将网上的文字整理整理并出一本书的良好欲望,于是以朱倩倩为代表的同学纷纷给这本未来的书取名,并简述书名的理由,不少人还给未来的书设计了书面。面对同学们的热情的支持和鼓励,我非常感激。为此,也曾着手准备,可是,我发现了许多问题,不管从哪个角度考量,都不具备出书的条件。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师说话也欠考虑,不知天高地厚,说了过头话,在此特向你们说声“对不起”!同时也希望大家:凡事没有充分的把握不要说出来,否则,会让别人笑话。但同学们的这份情谊,我将深深地藏在心底,或许有这么一天,我高兴起来,可从中选一些东西,打印出来,自己装订个小册子,作为纪念。
孩子,老师让你们失望了!
孩子们,努力吧,
在不久的将来,让老师的失望变成希望、变成现实!
老师期待着……
教育家泰斗综合点评
这篇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文本,既展现了教育场域中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折射出教育实践的现实困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尝试从教育理念、师生互动、教育现实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教育理念的诗意投射
学生们为老师未来著作设计的书名(《金色·教育》《孩子心灵的蓝天》等)及封面构想,充满童真与想象力。这种集体创作行为本身即是教育的理想图景——当知识传授升华为精神共鸣,当课堂延伸为共同成长的场域,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境界。文本中“飞向知识的海洋”“越飞越高”等意象,恰是对“教育即生长”理念的生动诠释。
二、师生互动的情感辩证法
师生间的书信往来构成教育叙事的独特张力。钱慧敏贺卡中“您带着我们飞翔”的表述,将教师角色神圣化为引路人;而教师“出书非易事”的坦诚回应,则展现了教育者的现实清醒。这种“理想期待”与“现实局限”的碰撞,恰是教育过程中永恒的辩证法——教育者需在守护童真与直面现实间寻找平衡,既要呵护学生的教育热忱,也要避免过度承诺带来的信任危机。
三、教育现实的深层省思
教师“向大家道歉”的段落,揭示了教育理想落地时的多重困境:网络素材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个人著述的资质门槛、教育资源分配的现实制约等。这暴露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发展面临的系统性困境——在应试压力与行政事务挤压下,教师学术成长往往缺乏制度性支持。而“自己装订小册子”的妥协方案,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暗含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教育成果未必以专著形式呈现,师生共同成长的记忆本身就是珍贵的“教育文本”。
教育学视角的延伸思考
童真话语的教育学意义
学生设计的书名与封面,本质上是儿童教育哲学的具象化表达。如《金色森林里的童话》暗含自然主义教育观,《孩子心灵的蓝天》折射精神成长诉求。教育者应珍视这些“朴素理论”,将其转化为课程设计的灵感源泉。
教师角色的边界意识
“出书承诺”引发的期待管理困境,提示教师需建立清晰的职业边界。教育者的专业权威不应建立在未兑现的承诺上,而应通过持续的专业成长兑现教育承诺。这要求教师培养“承诺的审慎性”与“失约的转化力”——将未能实现的出版计划转化为写作指导、班级刊物创办等替代性实践。
教育现实的突围路径
文本展现的困境,指向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命题:如何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性支持?建议构建“教师学术成长共同体”,通过校本教研、跨区域教师工作坊等形式,将个体教育经验转化为公共教育知识。同时,可探索“学生-教师联合著述”模式,让儿童参与教育叙事建构,实现教育民主化。
结语
这篇师生互动记录,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教育理想的光辉与现实困境的折射。孩子们用纯真话语构筑的教育乌托邦,与教师清醒的现实认知形成富有张力的对话。这种对话不应止步于道歉与期待,而应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动力——当我们将“失望”转化为“共同成长的契机”,当教育者学会在现实土壤中培育理想之花,真正的教育变革才会发生。这或许就是文本留给当代教育最深刻的启示: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兑现所有承诺,而在于师生共同穿越失望、走向希望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