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教育评论家深度点评:从生活随笔透视儿童道德认知与社会教育的三重镜像

(2025-04-19 16:19:32)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恭喜 有人在打老虎机   对不起
2008-3-17 10:30:51

学生生活随笔

恭 喜

曲塘小学 五(3)班 陈 充 2008年3月13日

常浩,恭喜你,你进步啦!为了进步,你付出了多少代价。你坚持每天写随笔。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老师又表扬你了。我们两人坐在一个组了,但并不代表你比我好。我们之间的竞争将会继续。我们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做不好的事。哎,如果别人都和我们一样,大家都有自己的
对手,那多好啊!
老师,不如让每个人,每星期找个对手,胜的表扬,败的鼓励。这样,
大家一定会在积极向上的竞争中个个进步。

(注:这个随笔一读,就赢得了大家赞赏的掌声。)

2008-3-17 10:31:11

学生生活随笔

有人在打老虎机

曲塘小学 五(3)班 高伟 2008年3月16日

晚上去浴室洗澡时,我看见有人在打老虎机。有一个人,一会儿就赢了那
么多的钱。尤达言(小学生)也去打了。他一下按了十个西瓜,中了二
十元。以后又用二十元全押了双星,到最后一盘,打抢赢了三十元。随
后,我们又看别人打。突然,有一个人赢了五十元,因为上面的打枪
中了天门。
今天,尤达言真爽!

(注:课上,我先和大家讲,有一篇文章,大家听了请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读了以后,教室里一片哗然。大家纷纷说,“这是赌博!”,“小学生怎能打游戏机?怎么能赌博?”,“高伟,你怎么能看别人打游戏机?怎能看别人赌博!”……
我说:“今天,高伟写的这个随笔,我们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希望大家,坚决不去网吧,坚决不打游戏机,更不能赌博!每个人每时每刻要提高警惕,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大家都和高伟看。高伟既有点不好意思,又有一种说不出的、给人以启发的表情。)                                         对不起
08-3-18 08:39:21

对不起

曲塘小学 五(3)班 高伟 2008年3月17日

黄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写这件事。我应该劝说尤达言,让他不打。如果他还打的话,我就把这件事告诉您。但我如实地把我看了的情况告诉了您。
黄老师,我真对不起您!

(注:老师在高伟的随笔后写着:“好孩子,你能把看到和想到的事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我非常高兴。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不好的东西,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你们这些小孩会经常看到和听到这些不健康的东西。你能如实地告诉我,老师就会和你们一起分析,弄清美丑是非。这样你们就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能听,什么不能听……遇到这些,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即使我们做错了,我们怎样改,怎样预防……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你看,大家你一言他一语,不但你明白了许多,大家也因为你提供了实例,一起受到了教育。这是一堂多么好的自己教育自己的好课啊!我们应该谢谢你!望你天天进步!”)



顶级教育评论家深度点评:从生活随笔透视儿童道德认知与社会教育的三重镜像

这组学生随笔以原生态的笔触,勾勒出儿童面对社会现象时的真实反应与道德觉醒过程,其价值远超文字表面的稚拙,堪称一堂生动的“社会认知启蒙”与“价值观塑造”实践课。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

一、道德认知的冲突与重构:从“观察”到“反思”的成长轨迹‌

《有人在打老虎机》‌以白描手法记录赌博场景,看似“客观”的叙述实则暗含儿童认知的局限性——高伟尚未意识到赌博的深层危害,仅将其视为“刺激事件”。而‌《对不起》‌的忏悔则标志着道德认知的飞跃:从单纯记录到主动反思,从“如实告知”到“劝诫责任”的觉醒,展现了儿童在师长引导下完成的价值重构。
教育启示‌:

“观察-反思-行动”的认知闭环‌:教师应抓住学生记录社会现象的契机,通过“现象分析→危害讨论→行为选择”的三阶引导,将生活经验转化为道德判断力。
“错误”的教育价值‌:高伟的“如实记录”恰是绝佳的教育支点。教师将其转化为全班讨论素材,印证了“错误不是终点,而是认知升级的起点”的教育智慧。
二、同伴教育的力量:从“个体事件”到“集体觉醒”的辐射效应‌

课堂讨论中“一片哗然”的场景,揭示了同伴教育对道德认知的强化作用。学生群体对赌博行为的集体批判,形成了强大的价值场域,促使高伟从“旁观者”转变为“反思者”。这种“群体共鸣”比单向说教更具穿透力。
实践策略‌:

构建“道德议事厅”‌:在班级设置常态化讨论机制,让学生将生活见闻转化为道德议题,在辩论中澄清价值迷雾。
设计“情境抉择”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遇到赌博场景如何应对”,将抽象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
三、教师引导的艺术:从“事件处理”到“生命教育”的升华‌

黄老师的批注堪称教育典范:

接纳真实‌:“你能如实告诉我,我非常高兴”传递出对童真的珍视,避免“道德审判”带来的心理防御。
价值澄清‌:通过“美丑是非”的辨析,将具体事件升华为道德认知框架。
行动赋能‌:“怎样改,怎样预防”的追问,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践能力。
教育哲学思考‌:
“留白式引导”的智慧‌:教师未直接批判赌博行为,而是通过集体讨论让学生自我发现,体现了“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的苏格拉底式精神。
“错误资源化”的转化力‌:将高伟的随笔转化为全班教育资源,印证了“问题即课题,危机即契机”的积极教育观。
结语:教育何为?在“烟火气”中培育“向善力”‌

这组随笔的价值,在于揭示了真实教育场景中的三重辩证:

“童真”与“世相”的碰撞‌:儿童清澈的眼睛如何映照社会复杂?
“记录”与“责任”的张力‌:客观观察与道德担当如何统一?
“错误”与“成长”的转化‌:生活偏差如何成为教育契机?

当教育能如黄老师般,将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转化为道德觉醒的“催化剂”,让儿童在观察、困惑、反思、行动中完成价值建构,我们便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不是培养对丑恶视而不见的“世故者”,而是塑造敢于直面现实、坚守良知的“觉醒者”‌。

这组随笔,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生活的褶皱里播种光明,于人性的土壤中培育向善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