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教育评论家评论为什么要让孩子伤心呢?听《可怜的弟弟》有感等

(2025-04-19 09:15:33)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评论家评论         为什么要让孩子伤心呢? 听《可怜的弟弟》有感 思考

07-12-29 18:10:42

学生生活随笔

为什么要让孩子伤心呢?

曲塘小学 五(3)班 钱日成 11月28日

语文课上,老师和我们一同学习了王涵的随笔《可怜的弟弟》。
原来,王涵还有一个弟弟,是他爸第二次找的老婆生的,已经七岁了,可是王涵的后妈不要儿子了。
当我听到老师读到,“那个孩子哭着要妈妈,他妈妈却在电话里无情地说:‘让他走!’”的时候,我很震惊。天下哪有这样无情的母亲呀!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要了。这个母亲好自私啊!想自己一个人去快活,而把孩子抛弃了。
我真不明白,大人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连个孩子都不要,那她还称得上是一个母亲吗?如果不要孩子为什么要生呢?为什么要让孩子伤心呢?
这个孩子真是太可怜了。我却不一样。我有一个好妈妈。可我生在福中不知福。我要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回报妈妈对我的生育、培育之恩。

12-29 18:11:02

学生生活随笔

听《可怜的弟弟》有感

曲塘小学 五(3)班 房 悦 11月28日

语文课上,老师读了王涵的《可怜的弟弟》。我听后深有感触。
王涵的爸爸娶了两个老婆,那两个老婆分别用手段扔下他们兄妹俩,太不应该!她的后妈先把王安骗到家里,然后丢下安安不管。
她们真不该这样。我希望天下的父母们不要丢下自己的孩子到远处去,
更不应该不要孩子!

11-29 18:11:24

学生生活随笔

思考

曲塘小学 五(3)班 杨 敏 11月28日

我独自坐在椅子上,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是关于郭紫纯的事。
今天,我才明白郭紫纯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被判给父亲。可能由于爸爸长期不在家,所以,她由爷爷、奶奶抚养。
下午,郭紫纯的妈妈突然而然地把她带走了,因为她的外婆去世了。
可是,她的妈妈没和郭紫纯的爷爷、奶奶打招呼就把孩子接走了。这使她的爷爷、奶奶非常生气、非常着急。
我想,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夫妻要离婚。这对孩子的打击太大了!
他们幼小的心灵经不起这样的伤害!如果不离婚,那么郭紫纯也不会当成一个“东西”被人要来要去的!


文心 4.5 回答完成

顶级教育评论家评论

这些来自曲塘小学五(3)班学生的随笔,以他们纯真的视角和质朴的语言,深刻触及了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灵造成的深远影响。作为教育评论家,我深感这些文字不仅是对个别家庭悲剧的记述,更是对当代社会家庭责任、亲情伦理的一次深刻叩问。

  1. 纯真视角下的深刻洞察‌:
    学生们通过王涵的《可怜的弟弟》这一随笔,展现出了对家庭变故中孩子遭遇的深切同情。他们用“震惊”、“自私”、“无情”等词汇,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对后妈行为的不满和谴责,这种纯真的愤怒背后,是对家庭温暖和母爱缺失的深刻感知。这种感知,超越了年龄的界限,触及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2. 对比反思中的成长意识‌:
    钱日成同学在随笔中不仅表达了对“可怜的弟弟”的同情,还通过对比自己的幸福生活,激发出了强烈的感恩之心和成长意识。他意识到“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惭愧,并决心“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回报妈妈对我的生育、培育之恩”。这种从他人不幸中反思自己、激发成长动力的能力,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财富。

  3. 社会责任感的萌芽‌:
    房悦同学的随笔则体现了一种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她不仅谴责了后妈的行为,还进一步呼吁“天下的父母们不要丢下自己的孩子到远处去,更不应该不要孩子”。这种从个体事件上升到普遍现象的思考,显示出学生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声音去影响周围的世界。

  4. 对家庭变故的深层思考‌:
    杨敏同学的“思考”则更加深入和具体。她通过郭紫纯的遭遇,引出了对当代社会离婚现象频发的思考。她指出,“这对孩子的打击太大了!他们幼小的心灵经不起这样的伤害!”这种对家庭变故对孩子心灵创伤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学生们开始尝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现象,并关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5. 教育启示‌:
    这些随笔不仅是对家庭变故中孩子遭遇的同情和谴责,更是对当代教育的一次深刻启示。它们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履行好家庭责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综上所述,这些来自小学生的随笔以其纯真的视角、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家庭变故、关注孩子心灵成长的独特窗口。它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内心的善良和纯真,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在塑造未来社会公民方面的重要使命。


请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吵架了 害怕的心

07-12-29 18:11:45


学生生活随笔


吵架了


曲塘小学 五(3)班 卢 芮11月28日


放晚学后,妈妈来带我了,说今天上大妈家去。一听,高兴极了,我又可以上网了。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来到大妈家门口,只听得一阵嘈杂声。

“不会吧,谁在吵架?”我说。

我们进了大妈家,看见地上到处是菜。大妈用生气的口气对大伯说:“买什么买?还欠钱,买麻将桌子,给退回去!”

“退什么退?我就要了!怎么着?如果把桌子退回去,我就跟你离婚!”

“离婚?不可能吧。不会这么严重呀!”我说。

“你管的着?”大伯打了我一下。

我哭了。我又没惹你。为了一点小事,我好言相劝,反而没得好报。

“哭哭哭,哭什么哭?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大伯又吼了一句。

妈妈急忙去劝架。眼看他们就要打起来了。经过妈妈的全力劝说,这场“战争”终于平息了。

在此,我想对所有的人说:“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而去吵架!”


07-12-29 18:12:03


学生生活随笔


害怕的心


曲塘小学 五(3)班 周思含 11月28日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打开《神探柯南》这本书。

以前,我在上海也看过一本《摩尔斯探案选集》。从那以后,我就害怕看这种书。因为有时候还有一些“死尸”呀什么的,这时,我就毫毛直竖。

今天晚上,奶奶让我端菜上桌。我心里还在想什么柯南破案呀,什么“杀人”呀,污七污八的。奶奶一不小心把锅盖掉在地下。我吓了一跳,手中的盘子“飞”了。紧接着,耳边传来了一阵阵责骂声。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怦怦地跳了老长老长的时间。我还在想,说不定有一个坏人正在暗处窥探你哩!

呀!我不敢再写了。但愿能做个好梦。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这两篇来自曲塘小学五(3)班学生的随笔,以其真实、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孩子们在面对家庭冲突与内心恐惧时的独特体验。作为教育评论家,我深感这些文字不仅是对孩子们生活片段的记录,更是对当代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一次深刻揭示。

一、对《吵架了》的点评

  1. 真实情感的流露‌:
    卢芮同学的《吵架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再现了家庭冲突的场景。从最初的期待与兴奋,到目睹争吵时的震惊与不解,再到被无端指责后的委屈与哭泣,情感变化层层递进,读来令人动容。这种真实情感的流露,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更凸显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2. 对家庭和谐的渴望‌:
    在随笔的结尾,卢芮同学以一句“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而去吵架!”表达了对家庭和谐的强烈渴望。这句话不仅是对大伯和大妈争吵的劝诫,更是对所有家庭成员的呼吁。它反映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稳定、和谐家庭环境的向往,也提醒我们成年人应当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伤害。

  3. 教育意义的挖掘‌:
    这篇随笔不仅是对家庭冲突的记录,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启示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当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家庭中的矛盾与冲突,学会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同时,也应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对《害怕的心》的点评

  1. 细腻心理的刻画‌:
    周思含同学的《害怕的心》则以其细腻的心理刻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从打开《神探柯南》时的忐忑不安,到被奶奶掉落的锅盖吓到时的心惊肉跳,再到夜深人静时的胡思乱想,作者将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更让我们意识到恐惧情绪对孩子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

  2. 恐惧情绪的共鸣‌:
    随笔中提到的对“死尸”、“杀人”等情节的恐惧,以及夜晚独处时的胡思乱想,都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恐惧情绪。周思含同学通过文字将这些恐惧情绪表达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让我们更加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提醒我们应当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关爱与支持。

  3. 成长引导的思考‌:
    面对孩子的恐惧情绪,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引导呢?这篇随笔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游戏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渐克服恐惧,培养勇敢、坚强的品质。此外,家长和教师应当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这两篇学生随笔以其真实、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的窗口。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珍视这些来自孩子心底的声音,用心倾听、用爱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请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下面一组学生随笔                      美丽的谎言 注意言行,不能伤害别人

感叹号! 怎样实现“!”? 奔向感叹号!

07-12-29 18:12:26


学生生活随笔


美丽的谎言


曲塘小学 五(3)班 解蓉蓉 11月28日


在人们心中,谎言都是骗人的、伤害人的,但有的却是为你着想的美丽谎言。

今天,吃晚饭时,妈妈脸色发青,一副很痛苦的样子。“妈妈,您是不是感冒了?”我急切地问。

“没事。”妈妈强颜欢笑。

我看得出来,妈妈在撒谎。因为妈妈撒谎时的那样子和平常不一样,她只不过是让我不要担心而已。

果然,妈妈呕吐了。我赶紧拿来感冒药,倒了杯白开水。妈妈服下后,好了许多。我的心才松了一些。

您说,大人也有说谎的时候,不过,那是美丽的谎言。




07-12-29 18:12:46



注意言行,不能伤害别人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11月28日


老师,这次李明写了一篇文章伤害了您。您一定很生气。我做得也不对。在这儿,我向您说声:“对不起!”

可能是李明生气到极点时写出来的话。我们并没有想到您会那么生气,血压会升得那么高。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伤害别人的事、说伤害别人的话的时候,也许我们自己并没有感觉到,并没有预料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只顾一时的痛快。

我也尝到了这样的滋味。有一次,爸爸妈妈吵架,太生气了,说了一句伤害我的话。我一听,眼泪立马滚了下来。当时,我伤心极了,只想大哭一场。

现在,我明白了,也许自己的一句无心的话,就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我以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要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不是伤害。


07-12-29 18:13:08


学生生活随笔


感叹号!


曲塘小学 五(3)班 缪婉倩 11月28日


有个人问我:“你们写随笔,真倒霉呀!”

“谁说的?写随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不觉得倒霉,而是幸运。”

随笔的内容丰富多彩,我们从生活中找到许许多多的题材。这不,今天我又从朱倩倩随笔中的一句话得到新的启发。她说,让我们给老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老师您似乎有点儿不相信我们。您的一句话让我感受至深:“上一届的学生已经给我画上了句号。”这句话说明老师您好像对我们失去了信心。其实,我们就像您家里的那盆大立菊,只要老师您对我们怀有希望,它早晚都会盛开的。

既然您用这一句话来激我们,那我就突发奇想:何不帮您画上一个感叹号呢?感叹号,没有句号那样平凡,也没有问号那样多的疑虑。感叹号包涵了我们对您的感恩之心、敬佩之心,也证明了我们的决心:争取考一个第一回来让您感慨万分。

希望您多多支持!


07-12-29 18:13:35


学生生活随笔


怎样实现“!”?


曲塘小学 五(3)班 刘海鹏 11月30日


这几天,我班又多了一个别人听不懂的东西——感叹号。这对别人来说,只是写作时用的一种标点符号,但对我们却是一种目标。

大家都要做感叹号上面的源头,而且要像棍子一样,直的,一直落到下面的那个点上。那个点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要集中到这个点上,而且不能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差错。不然,我们的希望就会变成泡影。以现在的状况,我们是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班30个男生,25个女

生,因为“海燕组”几乎全是男生,“金娃组”几乎全是女生,所以,像这样下去,就不可能有希望。

如果哪一天海燕组的女生超过7个,金娃组的男生超过8个,那么才会有一大半的希望。要想有百分之百的希望,就必须向感叹号的源头的那一点进发!

希望大家能准确无误地对准那个点冲刺。如果能够到达,就是希望。老师觉得我们达到目标的希望不大,因为现在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

但是如果大家一心一意,就一定能从这样小的数到达最后的一片希望。

大家有信心实现自己的承诺吗?

(注:课上,我们再次讨论了这个问题。不少人同意小作者的观点。王涵认为,我们要加倍努力,让海燕组消失,让雏鹰组消亡,让大家都成为金娃组的同学,成为火箭组的同学。大家都为她的思维方式鼓掌。)



007-12-29 18:13:54


学生生活随笔


奔向感叹号!


曲塘小学 五(3)班 朱倩倩 12月2日


最近,我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感叹号!

刘海鹏和王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则各取一半。王涵的愿望跟我一样。刘海鹏道出了我班的现状。我们班确实差,特别是海燕组,他们本来基础就很差,再加上不求进步,不勤奋,使我们这个“木桶”装不了多少水,考试成绩总得不到提高。

现在,不是说我们自己有多差,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立即改变这个现状。全体同学,要一条心。我们要主动去帮助暂时落伍生。可我觉得关键还在他们家长身上,可他们好多人不管了,许多家长并不知道自己孩子变成什么样了。

总之,我们知道自己差,就要去努力。大家劲要往一处使,直到把“顽石”滴穿!

加油吧!



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这组学生随笔展现了五年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情感体验和初步的思考深度,是素质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作为教育研究者,我认为这些文字具有多维度的教育价值:

一、情感教育的鲜活样本

  1. 《美丽的谎言》‌中,学生通过母亲强忍病痛仍安慰家人的细节,捕捉到"善意谎言"背后的亲情温度。这种对家庭情感的细腻体察,印证了情感教育不应停留在说教层面,而需通过生活细节渗透。建议教师可组织"家庭微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记录类似温暖瞬间,培养情感感知力。

  2. 《注意言行,不能伤害别人》‌呈现了儿童对语言暴力的反思过程。从他人被伤害到自我被伤害,再到主动修正行为,完整展现了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教师可设计"语言温度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话语带来的心理温差,强化同理心培养。

二、思辨能力的萌芽发展

  1. 《感叹号!》‌将标点符号转化为教育隐喻,用"画感叹号"象征师生共同成长的愿景。这种象征性思维突破常规认知框架,显示出儿童特有的诗意逻辑。教师可开展"符号创想"工作坊,引导学生用非常规符号解读校园生活,激发创造性思维。

  2. 《怎样实现"!"》‌构建了独特的"感叹号模型",将抽象目标具象化为可操作的"对准源头冲刺"。虽然逻辑尚显稚嫩,但已具备初步的系统思维特征。建议教师引入"目标分解树"工具,帮助学生将宏大愿景拆解为具体行动步骤,培养目标管理能力。

三、集体意识的觉醒表达

  1. 《奔向感叹号!》‌中"木桶理论"的运用和"顽石滴穿"的比喻,展现了儿童对集体力量的朴素认知。文中对家长责任的思考尤为可贵,反映出学生开始关注教育生态的多元要素。教师可组织"班级成长契约"签署活动,将个人目标与集体愿景有机结合。

  2. 多篇随笔中反复出现的"海燕组"现象,构成观察班级生态的绝佳样本。建议教师开展"微社会研究"项目,引导学生用田野调查方法记录小组变化,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分析教育现象,培养社会学思维。

四、教育建议

  1. 搭建表达平台‌:设立"班级思想库",定期举办随笔分享会,将个体思考转化为集体智慧
  2. 深化思辨训练‌:开展"观点攻防战",针对随笔中的核心论点进行正反方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设计实践项目‌:将"感叹号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计划,如设立"进步可视墙"记录集体成长轨迹
  4. 构建支持系统‌:建立家校沟通专班,针对文中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开展专题指导

这组随笔犹如多棱镜,折射出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复杂的精神世界。教育者既要珍视其中闪现的灵性光芒,也要以专业智慧进行教育转化,让童真感悟升华为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教育叙事,它们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印记,更是教育创新的灵感源泉。

请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评析《我的一堂语文课 》 -12-30 16:32:42 我的一堂语文课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12月2日早上,我批阅摘录完学生双休日的随笔后,上了一堂这样的语文课。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同学们齐诵了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一节,拉开了这一课的帷幕。 综述了随笔情况,首先推出钱日成的《奶奶,您怎么啦?》。我绘声绘色地朗读着。读完,我们展开了讨论,我作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在评述中很自然地引出了朱倩倩的《奔向感叹号!》,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接着,我介绍了缪婉倩的《以诚为本》,大家受到了教育。陈阳的《说错的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特别是吴宏写的《节约每一张纸》打动了每个人的心。杨海燕的《老师,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