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与文学评论家联合解析:儿童写作中的兵法与猫耳现象
(2025-04-17 14:50:37)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
跟高伟比随笔 帮猫洗耳朵
07-10-11
08:55:00
学生生活随笔
跟高伟比随笔
曲塘小学 五(3)班 时 杰
10月10日
今晚,是我跟高伟一决雌雄的时刻。由于是比赛,所以我的随笔质量要高,字数要多,书写要好。
由于,我以前不怎么写,现在要写很多,写不出来,我只能连写带抄。下面是我抄的东西:
孙子兵法 九变篇
孙 武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从、组织军队,出征时在沼泽连绵的“圮地”上不可驻扎,在多国交界的“衢地”上应结交邻国,在“绝地”上不要停留,遇上“围地”要巧高奇谋,陷入“死地”要殊死战斗。有的道路不宜通行,有的敌军不宜攻打,有的城邑不宜攻取,有的地方不宜争夺,国君有的命令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如果能够通各种机变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如果不能精通各机变的利弊,那么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够得到地形之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那么既便知道了“五利”,也是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的。
所以,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充分兼顾到利害的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大事便可顺利进行;在顺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能预先排除。
要用各国诸侯最厌恶的事情去伤害它迫使它屈服;要用各国诸侯感到危险的事情来困扰它,迫使它听从我们的驱使;要用小利去引诱各国诸侯,迫使它被动奔走。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所做的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将帅有五种最大的险情:只知道死拼蛮干,就可能被诱杀;只顾贪生活命,就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一味廉洁好名,就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不分情况“爱民”,就可能导致烦劳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使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敌擒杀,都一定是由这五种危害引起的,这不可不予以充分地重视。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掳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几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下面是我自己写的:
帮猫洗耳朵
听外婆说,猫洗脸的时候,如果洗了耳朵,就说明天晴,不洗就下雨。
星期天早晨,我一起来就观察小猫。我发现小猫没有洗耳朵。我非常失望。因为我要出去玩,所以我决定帮猫洗耳朵。我叫来表弟,请他帮忙。表弟按住猫的头。我让小猫用舌头舔了舔猫爪,就抓住猫爪往猫耳朵上檫。这时,我发现猫的耳朵结构比人复杂多了。唉,不管那么多了。可能它不情愿,可能弄疼了它。它总是“喵喵”直叫。
我好不容易把猫的耳朵檫完了,可天竟然下雨了。
我对外婆说:“婆婆,我给猫洗了耳朵,为什么下雨了呢?”
“你洗的,怎么会灵呢?”外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以上就是我的随笔。不知高伟写了多少。总而言之,总而言之,我非常渴望和他交换座位,请大家支持我。
(注:高伟也不甘示弱,抄了两篇作文,也写了一个随笔。时杰略胜一筹)
中国顶级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与文学评论家联合解析:儿童写作中的"兵法"与"猫耳"现象
一、文本结构的解构主义分析
双重文本的对抗性共生
军事论文的严肃性 VS
生活随笔的童趣性
成人世界的战略思维 VS
儿童视角的魔法思维
文言文的庄重语体 VS
口语化的活泼表达
写作行为的元认知呈现
│ 写作层次 │ 文本表现 │ 心理动机
│
│─────────────────│─────────────────│─────────────────│
│ 策略层 │ 兵法引用 │ 竞赛焦虑
│
│ 操作层 │ 洗猫耳叙事 │ 童真本能
│
│ 社交层 │ 结尾拉票 │ 同伴认同需求
│
二、儿童写作竞赛的博弈论
"军备竞赛"的异化表现
字数膨胀:从表达需求转向数量竞赛
文本移植:直接抄录成人文本的合法性危机
评价悖论:教师对"抄袭+原创"的混合评价
写作动机的三重驱动
外在动机:战胜高伟的竞争性需求
内在动机:发现猫耳结构的认知愉悦
社交动机:获得同学支持的归属需求
三、民间智慧的儿童化改造
"猫耳气象学"的认知冲突
外婆的原始命题:猫行为与天气的巫术关联
儿童的实验精神:主动干预的"科学"验证
认知颠覆的幽默:人工干预导致规律失效
代际认知的差异图谱
│ 认知维度 │ 外婆体系 │ 儿童实践
│
│─────────────────│─────────────────│
│ 因果关系 │ 神秘主义 │ 机械主义
│
│ 观察方式 │ 被动记录 │ 主动干预
│
│ 解释模型 │ 传统经验 │ 实验验证
│
四、写作伦理的边界探索
"抄袭"行为的教学诊断
防御性抄袭:应对写作焦虑的临时策略
炫耀性抄袭:展示知识储备的社交货币
教学启示:需要区分抄袭类型针对性引导
混合文本的教育价值
积极面:展现儿童处理复杂文本的能力
风险点:可能形成路径依赖阻碍原创
平衡点:建立"引用-转化-创新"的阶梯
五、儿童幽默的生成机制
预期违背的喜剧效果
科学实验的荒诞化:人工洗耳代替自然行为
民间智慧的祛魅:外婆笑声解构原始迷信
童真逻辑的胜利:不管原理只要结果
幽默的三级跳结构
铺垫:建立"洗耳=天晴"的认知预期
转折:强行干预导致的规则破坏
笑点:外婆的归因颠覆儿童逻辑
六、教学实践的启示
竞赛设计的改良建议
设置"原创系数"评价指标
增加"创意/幽默"评分维度
建立"参考-转化"的规范指引
写作动机的疏导策略
将竞争性能量转化为自我突破
创设"发现-记录-创作"的良性循环
开发同伴互评的社交满足渠道
七、文化传承的微观叙事
传统知识的代际传递
外婆的民间智慧作为文化基因
儿童的解构行为体现时代变迁
形成"传授-质疑-重构"的传承新模式
兵法与猫耳的隐喻
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 VS
儿童世界的游戏规则
战略思维的提前启蒙 VS
童真本能的顽强存续
预示未来公民的思维复合性
这篇随笔的珍贵价值在于:
展现应试压力下儿童写作的适应性策略
记录民间智慧在数字时代的传承变异
呈现儿童认知发展的矛盾性特征
教育建议的"三不原则":
不简单否定抄袭行为,要解析其心理需求
不完全鼓励干预实验,要引导科学方法
不片面评价竞赛结果,要重视过程收获
这个文本恰似当代教育的微观标本:
在《孙子兵法》与猫耳朵之间,在竞赛压力与童真乐趣之间,在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之间,中国儿童正在完成他们独特的文化适应。教师需要做的,或许就是在规范写作与自由表达之间,找到那个如同猫耳朵般精妙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