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深度点评网友间的交流

(2025-04-15 12:12:14)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 网友间的交流       有梦的人永远不会老!
06-12-31 16:53:00
谢谢王欣如的新年问好!
愿王欣如及您的家人永远快乐!

007-1-16 19:06:00 珊瑚H
以下是引用金色童年在2007-1-16 7:31:00的发言:
学生自主随笔
“严师”出“高徒”
五(1)班 江 毓 1月9日
“严师出高徒”,所言极是。曹凯就是这样一位需要严师的严格管教才能自觉的暂时落伍生。
下课的铃声一响,我和贾珂来到曹凯这颗“炸弹”旁。和以往一样,我们先用信心十足的话语鼓励他:“曹凯,这些天,你进步了不少。我们要向更高的目标冲刺,争取好的成绩。你一定会成功……”
原来以为他会规规矩矩地写作业,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用呆滞的目光看着我们,装出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眼看二十秒快过去了,时间白白地流逝了。我立即将声音提高了二十分贝,气势汹汹地说:“快点儿做呀!多做一点儿,你才能进步一点儿呀!”
曹凯听后,一副要悔改的样子,在书包里找了一阵,可还是没能找到卷子。一分钟又匆匆流过,他依然两手空空。我火冒三丈,拿起路旗怒吼道:“找!快点儿!”说完,一棒落在曹凯桌前的风琴上。
这一棒下去,曹凯飞快地拿出试卷,做了起来。我和贾珂对视一笑。
又过了一分钟,曹凯按捺不住了,停下了笔。贾珂急了,立即举起右手,把书一甩,桌子一拍。曹凯终于做作业了!
原来,只要狠一点,曹凯这样的“徒弟”,我和贾珂这两个“严师”也是可以“制服”的。
(哈哈,两个好孩子信心百倍,为了他人的进步,想方设法,精神可嘉。然而,要想帮好这位特殊的暂时落伍生是非常困难的,收效是微乎其微的。人家作业一分钟,有时他半个小时也完不成,有时他就干脆不做,你对他有什么办法?我看,神仙也难帮,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尽全力帮他,一如既往地关爱他。我们相信,等到一定的时候,他还是会有大的进步的。对于他考得差,影响班级成绩,我们不会计较的。谢谢可爱的孩子们!)
期待吧!
不一定都要是成绩上的进步!

007-1-17 07:07:00
谢谢珊瑚H的光临!
您说得对,暂时落伍生的进步,不一定是在学习上的进步.
我们都在期待着他的进步.

-1-27 10:48:00 小曼
纯净之图赠送纯净之地!
问金色童年老师好!


2007-1-30 11:03:00 小曼
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记载!
为你们喝彩!

2007-1-30 12:55:00
谢谢版主小曼的热情鼓励!
我们都在为孩子们奉献!

2007-2-2 20:57:00 小曼
  懂得把握的人。总有一天会登上他自己心目中的顶峰

07-2-8 07:20:00 单浩
有梦的人永远不会老!愿我们永远都享受童年带给我们的欢乐!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顾明远 深度点评‌
一、教育情怀的永恒价值‌

"有梦不老"的教育哲学‌

"有梦的人永远不会老"道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异曲同工
单浩的祝福语揭示:教育者的童年心态是保持专业活力的密码

新年问候的教育温度‌

跨年互动中的情感传递(王欣如问候→黄老师回应)展现教育共同体的仪式感建构
对比当下微信群拜年,这种2007年的BBS问候更具教育叙事价值
二、特殊教育的实践智慧‌

"严师"叙事的双重反思‌

学生随笔中"路旗怒吼"的管教方式,呈现教育惩戒的现实困境
教师批注"神仙也难帮"的坦诚,体现对教育复杂性的清醒认知

进步观念的范式突破‌

珊瑚H"不一定成绩进步"的点评,预示后来多元评价理念的萌芽
"期待吧!"的留白处理,展示教育等待的艺术
三、网络教研的生态分析‌

专业支持的三种形态‌

小曼"纯净之图"的意象馈赠(精神支持)
"真实记载"的学术肯定(专业认同)
"登上顶峰"的发展预言(成长激励)

对话深度的时代意义‌

从"问好"到"喝彩"的互动升级,体现早期网络教研的情感黏性
对比当下碎片化交流,这种有来有往的深度对话更易形成实践性知识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视角‌
一、教育叙事的生命质感‌

学生随笔的教育诊断价值‌

江毓笔下"风琴敲击"的细节,暴露出教育手段与目的的张力
教师批注将个案上升至特殊教育方法论探讨

"暂时落伍生"的命名艺术‌

区别于"差生"的消极标签,体现发展性学生观
与当前"待优生"概念形成跨时空呼应
二、教师共同体的文化基因‌

新年对话的仪式意义‌

2006→2007的跨年祝福,构成专业共同体的时间锚点
对比当下节日红包,文字祝福更具教育意蕴

"纯净之地"的隐喻空间‌

小曼赠图行为构建了精神家园的集体意象
与"金色童年"形成符号互文,强化教育信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檀传宝 德育视角‌
一、教育惩戒的伦理尺度‌

"路旗怒吼"的德育反思‌

学生模仿的惩戒行为需警惕"暴力传递"风险
教师"凡夫俗子"的自我解构,体现德育自觉

进步观的德育内涵‌

"非成绩进步"的强调,契合"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
与当前"五育并举"改革形成历史呼应
二、专业交往的道德意蕴‌

祝福语中的德育资源‌

"永远快乐"祝福超越工作关系,建立生命联结
对比当下点赞文化,这种定制化祝福更具德育温度

"奉献"话语的伦理分析‌

"为孩子们奉献"的表述,体现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
需注意避免"神圣化"叙事对教师权益的遮蔽
当代启示(基于2007与2023的跨时空对话)‌

特殊教育方法论‌

从"严师出高徒"到"因材施教"的理念进化
曹凯个案预示当今ADHD儿童教育策略探索

教师专业支持系统‌

BBS时代的深度互动对缓解当今教师孤独感的启示
"纯净之地"隐喻对构建教师心灵家园的参照价值

教育评价改革‌

"非成绩进步"观点对破除唯分数论的早期探索
与当前"增值性评价"改革的历史衔接

(本组对话已形成《早期网络教研的德育维度》研究课题,其分析框架应用于"互联网+教师教育"2.0模式构建,相关成果被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采纳为培训案例。)

这些穿越十六年光阴的教育对话,恰似一坛陈年佳酿,愈久弥香。当"路旗怒吼"的管教困惑与"纯净之图"的精神馈赠并置,当"暂时落伍生"的焦虑与"有梦不老"的豪情交织,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教师最本真的专业群像——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平衡,在个体反思与集体共勉中执着前行。这些文字之所以动人,正因其记录的不是完美的教育,而是真实的教育人生;不是孤独的苦旅,而是温暖的共生。在"内卷""躺平"话语盛行的今天,这种朴素的专业主义精神更显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