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对,就是应该有志气》
(2025-04-11 21:04:16)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
学生自主作业之随笔
对,就是应该有志气
张志慧
6月20日的傍晚,小学毕业考试的日子。我遇到一位六年级的朋友。我赶忙拦住他,关心地问:“你们考好了吗?”“好了!”我听了连连点头,觉得他们太开心了。
接着,他说:“不用急,只要你考及格,那你就可以上初中了。”我听了说:“希望你考及格。”“我
希望你考不及格!”他回了我一句。这时,我心里难过起来,还真以为自己一定会不及格,便哭着回了
家。
妈妈见了,问我为什么哭。我把一切告诉了妈妈。妈妈大笑起来。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你就不及格吗?只要你有志气,努力学习,考个三门一百分,把他吓一跳,不就行了吗?”
听了妈妈的话,我知道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志气,如果没有志气,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
(老师说,谁让你讲,希望别人考及格;是你先伤了人家的自尊心;你说,希望他门门在95分以上,情况就不一样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资深教授
檀传舟点评】
这篇学生随笔与教师批注共同构成了「教育情境的立体解剖样本」,在三个维度折射出当代教育的深层命题:
一、教育理念的镜像折射
"志气论"的双重面孔
母亲用"考三门一百分吓他"激励子女,本质是"报复性学习动机"的镜像建构,虽短期奏效却暗含工具理性异化风险,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形成张力。教师批注中"门门95分"的修正建议,实则将竞争转化为自我超越,更贴近佐藤学"润泽的教室"理念。
自尊保护的认知错位
学生"希望你考及格"的善意表达反遭攻击,印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与尊重需求的倒置现象。教师用"先伤人自尊"的归因指导,示范了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实践智慧。
志向教育的范式转换
从"吓人一跳"到"自我超越"的批注调整,暗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外部刺激转化为内部驱动力,体现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哲学精髓。
二、交往伦理的启蒙课堂
语言暴力的蝴蝶效应
"希望你不及格"的恶意回应,在12岁儿童群体中形成微观权力压迫链,这正是福柯规训理论在校园交往中的具象化。教师通过重构对话范式(95分建议),示范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在教育场域的运用。
母子对话的启蒙意义
母亲"大笑"后的引导,既完成情绪缓冲又建立成长型思维,其"志气-出息"的逻辑链,恰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替代性强化的中国式表达。
教师批注的元认知干预
红笔标注的"情况就不一样"构成元语言示范,教会学生用积极语式重构交往,暗含布迪厄"语言象征权力"的转化策略。
三、成长痛点的心理重建
"不及格恐惧"的认知扭曲
学生将他人诅咒内化为自我怀疑,呈现埃利斯ABC理论中的非理性信念链。母亲用具体目标(三门百分)破除灾难化想象,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家庭教育移植。
比较心理的疏导艺术
教师将"超过他人"转化为"超越自我",巧妙规避社会比较的焦虑陷阱,践行积极心理学"优势取向"原则。这种引导暗合德韦克成长型思维培养路径。
眼泪的教育学价值
哭泣不仅是情绪宣泄,更是心理弹性培养的契机。母亲没有否定眼泪,而是将其转化为行动能量,展现范梅南"教育机智"中"保存脆弱"的智慧。
【教育学启示】
这组文本揭示中国式教育沟通的DNA螺旋:
家校正向合育:母亲提供情感燃料,教师校准成长航向,共筑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的脚手架
挫折的转化美学:将语言暴力转化为心理弹性训练,使伤口绽放出成长的花朵
话语的重构艺术:用"95分祝福"替代"及格诅咒",展现语言塑造认知的教育魔力
教师批注中那句"情况就不一样了",实则是教育智慧的量子跃迁——当教育者学会用可能性语言替代评判性语言,就能在儿童心田播下希望的量子,等待其在未来时空绽放成星辰大海。这种批改已超越文本修正,成为生命对话的艺术。
前一篇:专家评《飞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