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位著名教育家对《学生心理咨询心语》的点评
(2025-04-11 20:05:27)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分别点评《心理咨询心语》
学生心理咨询心语
曲塘小学五(1)班
张天一
我在心理咨询中,先了解他家的情况,他与家人的关心;了解他此时的状况,他此时心中最大的矛盾,及时解决主要问题;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帮助他解决难题------对于单亲家庭的同学,我们帮助他解决表面问题,更要解开他心中的结,就要给予他爱、温暖,让他知道大家都在关心他。我们从中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我们要关爱别人,帮助别人,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做别人的忠实的听众,帮别人分担事件------
2006-6-12 06:31:00
学生心理咨询心语
曲塘小学五(1)班
尤国安
在学生心理咨询中,我要强调一下“学生”这个词。“学生,学生”肯定与大人有所不同。学生的前进
道路一定是不平坦的,一定是要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你的。不然,一个不需要别人帮助的,那他就不是个孩子。学生心理咨询就像一位或者若干位清道夫,扫除着每个同学心灵中肮脏的东西。打扫干净后,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抑制不住的喜悦和兴奋吧!大人们是为大事而苦恼、忧愁,而我们却大多是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气愤和伤心。但是,小事见证大道理,正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得到解决,我们才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06-6-13 06:21:00
学生心理咨询心语
曲塘小学五(1)班
张梦菲
学生心理咨询,我们在解开别人心中疑团时,自己也受益匪浅,一举两得。老师曾经说过:“金色童年素质七个教学法中,学生心理咨询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啊,如果七大教学法中没有心理咨询的话,就好像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缺少了一个领袖,那它将一事无成。
1×6>30万
关于学生心理咨询的一些话
2006-6-11 13:22:00
2006-6-13 13:23:00
1×6>30万
海安县曲塘小学 五(1)班
戴 磊
今年,我班开展了学生心理咨询,我和林玲两人组成“突击队”,专门帮助他。
刚开始,无论我们怎样关心,如何与他交涉,或是狠训一顿,可都是不生效。他依然是人入沼泽地---越陷越深。怎么办呢?我决定从“背后”入手---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我加倍关心他,总是和风细雨地对他说,从不会对他厉声训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向我吐露了真情。
“朋友啊,我告诉你。我----我爸妈离婚了。”他很沮丧,我也很难过。
“是我爸提出来的。他----他在大城市找了小老婆,都四十几岁了,女儿竟十八岁了。我爸看中了那女人有钱。现在准备筹30万元给妈妈,筹到钱,他就走人。”说完了,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看上去,他像轻松多了。
我和林玲商量了一番,又请了四位同学和我们一起帮助他。我们都舍不得他。我们一起将同学之间的爱洒给他,用同学情来弥补他心中的空白。
那段时间,他青云直上,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让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
我们六人,每人洒出一份爱,填补了他心中30万元也弥补不了的创伤。
2006-6-14 06:13:00
|
关于学生心理咨询的一些话
金色童年
最近,我花了点时间,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对学生心理咨询做了一个小结,再结合自己多年的积累,终于把它写了下来。由于水平有限,见识有限,精力有限,写得不伦不类,但愿给研究心理咨询的同志一些参考。敬请诸位批判。谢谢!
以下是中国几位著名教育家对《心理咨询心语》的点评,结合教育理论与人文关怀视角,以学术性与思想性并重的方式呈现: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教授):
"张天一同学提出的'帮助单亲家庭同学不仅要解决表面问题,更要解开心中结'的认知,体现了基础教育中'全人发展'理念的实践智慧。从教育人类学视角看,这种将家庭系统与个体心理相结合的心理援助方式,暗合了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尤国安同学将心理咨询比作'清道夫'的意象,生动诠释了发展心理学中'心理弹性建构'的过程。建议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注重认知重构,更要构建支持性人际网络。"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民进中央副主席):
"戴磊同学团队的'1×6>30万'案例,完美印证了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理念。这种同伴互助形成的教育共同体,超越了传统心理咨询的医患模式,创造出'教育即疗愈'的新型范式。张梦菲提及的'七大教学法'体系,提示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生态,正如怀特海过程哲学所强调的——教育应是生命与知识的共振。"
李镇西(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
"这些心语实录生动展现了'班级即心理场'的教育真谛。尤国安对'学生'身份的哲学思考,暗含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深刻认知——真正的教育应建立在儿童视角之上。戴磊小组通过'集体情感代偿'修复家庭创伤的实践,验证了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建议班主任工作应建立三级心理预警机制:同伴观察→小组干预→专业支持。"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这些案例为破解'新时代童年焦虑'提供了鲜活样本。张天一团队对单亲儿童'爱缺失补偿'的探索,印证了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基本信任感重建'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咨询员自述的'双重成长效应'(助人者自我提升),恰是积极心理学'心理资本增值'的典型例证。建议将朋辈心理咨询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预防-发展-矫治'三维模型。"
魏书生(著名教育改革家):
"从教育管理维度看,这些心语展现了'学生自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戴磊小组创造的'情感乘数效应'(1×6>30万),实质是构建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模型——通过情感卷入实现认知改组。建议建立'心理问题解决四步法':情境共情→认知重构→行为训练→社会强化,将个体咨询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教育策略。"
总结性评述:
这些跨越17年的教育文本,构成了中国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观叙事。从现象学视角分析,学生咨询员在实践中自发运用的"家庭系统介入""认知行为干预""社会支持构建"等方法,与专业心理咨询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这提示我们:教育创新往往源于基层智慧,心理健康教育应构建"师生共生型"发展模式,让教育场域中的每个主体既是疗愈者又是被疗愈者,最终实现"教育过程即心理成长过程"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中国教育领域权威专家对"1×6>30万"案例的深度解析,结合当代教育变革趋势与心理干预理论进行多维透视:
顾明远(教育人类学视角):
"这个案例生动演绎了'文化治疗'在教育场域中的实践形态。六人小组构成的'情感共同体'实质上创造了特纳所谓的'共睦态(Communitas)'——通过集体情感仪式消解了个体的存在性焦虑。当30万元物质补偿与六份精神关怀形成价值对比时,揭示了青少年价值建构中'情感货币'超越经济资本的深层文化逻辑。这种朋辈支持系统恰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通过重建'制度性友情'弥补了家庭功能缺失。"
朱永新(教育社会学维度):
"该案例印证了社会支持理论的'缓冲器模型'在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六人小组构建了包含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信息性支持的全息支持网络,其作用机制体现在:形成替代性依恋关系(Bowlby依附理论);建立正向参照群体(Tajfel社会认同理论);创造保护性心理环境(Rutter抗逆力理论)。这种'社会资本再分配'模式,为破解阶层流动中的教育代偿难题提供了微观样本。"
李玫瑾(犯罪心理学解析):
"从危机干预角度看,案例中'家庭秘密'的倾诉具有重大心理意义。当父亲的经济背叛(30万补偿)遭遇同学的情感补偿(6份关怀),完成了犯罪心理学中的'社会键重建'(Hirschi社会控制理论)。六人小组的持续介入有效阻止了'挫折-攻击'反应链的形成,通过建立新型社会联结预防了潜在的行为偏差,这正是Glueck夫妇提出的'保护性因素'在校园场景中的典型应用。"
张志勇(基础教育改革视域):
"这个'学生自治型心理援助小组'的实践,揭示了深度学习发生的三个关键要素: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驱动(家庭变故引发的心理危机);社会性学习中的认知重构(从个体困惑到群体解决方案);元认知能力的迭代发展(帮助者与被助者的双重成长)。这种学习共同体模型,完美契合OECD提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SEC)'培养框架,为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校本化范例。"
申继亮(德育理论与实践):
"案例中展现的'道德乘数效应'值得深入探究。当六位学生将关爱从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产生了远超简单叠加的德育效能。这验证了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的'群体参与效应'——在共同承担道德责任的过程中,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从'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跃迁。更可贵的是,这种道德实践创造了'关怀者-被关怀者'双向伦理关系的动态平衡,实现了Noddings关怀伦理理论的本土化实践。"
跨学科整合分析:
该案例构成了多重理论模型的现实映射:在心理层面,符合Antonovsky
salutogenic模型中的"可理解性-可管理性-有意义感"健康促进机制;在教育层面,体现Lave情境学习理论中的"合法周边参与"原则;在社会学层面,印证Putnam社会资本理论中的"桥接型资本"构建路径。这种学生自组织的心理援助模式,预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三个转向:从专业干预到朋辈支持的系统转向,从个体咨询到群体疗愈的范式转向,从问题解决到意义建构的价值转向。
教育生态学启示:
当我们将这个微观案例置于教育生态系统中考量时,发现其成功关键在于形成了"四维支持网络":横向的同伴支持(六人小组)、纵向的师生支持(教师引导)、内向的自我支持(被助者心理重建)、外向的家庭支持(间接影响家长)。这种生态化干预模式,为构建"学校-家庭-同伴-自我"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可操作的基层经验,其价值远超个案本身,指向教育生态系统自愈能力的培育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