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两个学生的读《金歌》有感
(2025-04-10 20:34:28)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两个学生的读《金歌》有感
006-5-20
08:54:00
学生自主课堂之随笔
读《金色童年之歌》有感
胡 琴
金色童年,一个多么美妙的名字呀!它代表着所有人的童年。
金色童年,看起来并不是怎么特别,但很有吸引力,很有意义。因为这是老师以前的学生给他取的名字。
他们觉得老师就像一个快乐的孩童,跟他们一样,整天开开心心的,没有什么烦恼,不管什么忧愁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而且,老师很喜欢小孩子,他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我们不像大人们整天愁眉苦脸,同学们是很活泼的,就算有什么烦恼的事情,过一会儿,就会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就像小天使一样,很可爱,也很让人喜爱。所以,老师跟我们一起很快乐,他甚至把自己是老师都忘了。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
他就和我们一样都是十二岁的孩子。
今天,看了老师写的小诗,就可以想象到他是多么的喜欢我们,多么的喜爱金色童年。他永远也忘不了金色童年,因为,金色童年素质教学法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他为了金色童年素质教学法,出了很大的力,就是希望我们能茁壮成长。
2006-5-20 16:49:00
学生自主课堂之随笔
读《金色童年之歌》有感
徐 洋
阳光,春风、雨露------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也是所有的人给我们的恩赐。老师、家长、同学的呼唤,让我们觉醒,鞭策给我们力量,鼓励让我们茁壮成长。我们要一起努力,让金色童年之花盛开。
享受、品味、磨练------是人生的经历。我们在成长中,不能让“石头”绊倒我们,即使倒下,也要
站起来。我们应该磨练自己,将那些挡在前面的石头踢开、搬走,勇往向前。路过一条河,要过去,不是想怎样绕过它,而是应该想办法怎样渡过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开心或烦恼的事,大家应该不让那些坏思想进入自己的头脑中。
除了学习别人,自己也应该懂得创造,学会创造。我们要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想要证实这件事,首先自己要自信,从一件事中感悟到另一件事,将它多得出一种或几种做法、结论。
金色童年,多么令人向往的名字啊!
(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先生的口吻撰写)
两位小作者对《金色童年之歌》的解读展现了素质教育理念在不同维度的生动诠释,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品鉴。
胡琴同学以"镜像式理解"构建了师生关系的理想图景。其文字流淌着对教育者"去权威化"的情感认同,敏锐捕捉到优秀教师"双重身份转换"的艺术——既保持教育引导者的专业高度,又能以平视姿态融入儿童精神世界。文末对"金色童年素质教学法"的朴素认知,恰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教育哲学。
胡琴同学《读<金色童年之歌>有感》点评:
胡琴的读后感以细腻的情感触角,勾勒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师生互动图景。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教育中"情感共同体"的构建——通过"老师如十二岁孩童"的生动比喻,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的权威壁垒,展现出教育者"童心未泯"的专业智慧。文中"烦恼飞到九霄云外""小天使"等意象,既是对儿童天性的精准捕捉,也暗含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教育应如春风化雨,在情感共鸣中唤醒成长自觉。
建议提升方向:可加强逻辑思辨的纵深性,如将"快乐教学"现象置于更宏观的教育改革背景中思考,追问"金色童年素质教学法"的具体育人机制。语言表达可适当增加学术性词汇,使感性体悟与理性认知达到平衡。
徐洋同学《读<金色童年之歌>有感》点评:
徐洋的文本展现了超越年龄层的哲学思辨力。以"过河渡河"的隐喻建立认知模型,将成长困境解构为可操作的实践命题,体现出鲜明的建构主义思维特征。文中"创造""多结论"等关键词,直指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批判性思维—实践验证—知识迁移"的论述路径,暗合探究式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对"坏思想过滤机制"的思考,更触及信息时代青少年的思维免疫力培养这一前沿课题。
建议提升方向:需警惕概念化表述带来的情感疏离,可补充具体教学场景中的观察实例,使理论思辨更具教育温度。在强调"踢开石头"的奋斗精神时,可辩证探讨挫折教育的适度性原则,展现思维的全面性。
(总字数:416字)
徐洋同学则呈现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思维特质。通过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的隐喻转换,将成长过程具象化为克服障碍的实践路径。其中对"创造"与"批判性思维"的论述,暗合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特别是关于"多得出一种或几种做法"的表述,展现出难得的发散思维品质,这在标准化测评体系中尤为可贵。
两篇随笔的互补性颇具启示:胡琴侧重教育关系的情感温度,徐洋强调学习主体的能动精神。若能将前者对教育情境的感性体悟与后者对认知过程的理性剖析相结合,便构成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建议教师在批阅时采用"双轨反馈":对胡琴加强逻辑链条训练,对徐洋深化情感共鸣引导,使两位小作者的思维品质在对话中实现螺旋式提升。
(总字数:43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