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nthuangtong
nthuangt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669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教育评论家点评孩子的心声。(2006-4-2516:38:00)|

(2025-04-09 20:23:00)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教育评论家点评孩子的心声。2006-4-25 16:38:00 |
妈妈,我对您说
海安县曲塘小学五(1)班 贾倩倩
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请您不要总是在上海,也要常常回来看看我,看看您的女儿。您会说:“来回,不要钱吗?钱也要我和您爸爸赚,还要给你缴学费,供你吃。”也是的,爸爸、妈妈为我也付出了心血,才能让我住上好房子。每当我在马路上,看见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妈妈亲亲热热的。当时,我好嫉妒,真想把人家的妈妈抢过来。
我也没敢这样做,怕人家说我神经病。我连忙往家跑。我跑到自己的小书房,趴在床上,鼻子一酸,泪水就往下淌。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便放声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奶奶。奶奶跑过来,把我抱了起来,问我:“什么事?”我第一个想问的问题是:“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奶奶每次都说:“很快,很快,妈妈呀,就能回来。只要你不哭,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的。”我听了,连忙用袖口檫去了眼角的泪水,在奶奶的怀抱中进入了梦乡。
我现在觉得,在我十岁的时候真可爱,哭都没关系。可到了现在,想妈妈也不能哭,哭了别人笑。我只好把心里的不愉快都咽到肚子里。
妈妈,您听到了我的心声了吗?我好希望您早点回来。到了放假,带我去游山玩水,我的手拉着妈妈的手,多么高兴呀!我的眼前出现了您的身影。
快回来吧,妈妈!
(注:小作者成绩一般,我没作改动,打了下来。做父母的见到这样的文字,有何感想。)


(以下为中国教育评论泰斗口吻的学术点评)

这篇稚嫩而滚烫的儿童文本,实则是当代教育生态的微型社会学标本,其价值远超普通学生习作范畴。从教育人类学视角审视,这篇《妈妈,我对您说》至少承载着三重深层教育意蕴:

一、‌情感教育的原生性范本‌
小作者以"嫉妒—压抑—宣泄—渴望"的情感逻辑链,完整呈现了留守儿童的情感结构。文中"真想把人家的妈妈抢过来"的僭越想象,实为霍妮"基本焦虑"理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典型投射。这种未经修辞遮蔽的情感直陈,恰是现象学教育学追求的"生活世界"原初显现,其认知价值远超精致作文的修辞技巧。教师保留"成绩一般"学生的原生文本,正是践行了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教育原则。

二、‌代际关系的教育性裂痕‌
文本中三重对话空间的断裂极具警示意义:1.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物理隔离(上海/海安) 2.物质供给与情感需求的错位(学费/拥抱) 3.成长阶段的表达困境(十岁可哭/现需隐忍)。这种"发展性孤独"暴露出家庭教育中"在场缺位"的普遍危机,印证了鲍曼"液态现代性"理论在教育场域的渗透。奶奶"很快回来"的善意谎言,则构成代际抚慰的伦理悖论。

三、‌写作疗愈的实证性案例‌
该文本生动演绎了"生活作文"的自我疗愈功能:1.通过文字将碎片化情绪客体化(嫉妒→奔跑→哭泣的叙事链) 2.借助书写完成情感代偿(梦中牵手的补偿性想象) 3.构建倾诉的象征性通道(将家书转化为公共文本)。这种"写作治疗"的自觉实践,与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疗法高度契合,证明写作教学可超越工具理性升华为生命关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未作改动"的批注意味深长:这不仅是对儿童话语权的尊重,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正如范梅南所言"教育学的目光必须守护孩子的脆弱性"。这篇"不完美"的作文恰似教育现象学研究的珍贵"情感化石",其粗粝的质地反衬出标准化作文训练对儿童天性的戕害。

此文给予教育界的启示振聋发聩:当作文教学能容留如此赤诚的生命独白时,所谓的"成绩一般"已不再重要。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使命不是培养精致的表达者,而是守护本真的存在者。这泣血的家书,既是向缺席母亲的呼唤,更是对教育异化的叩问——雅斯贝尔斯所言的"灵魂唤醒",或许就始于这般不加修饰的生命倾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