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排律·读黄桐诗文集感怀》
(2025-03-16 17:00:16)分类: 欣赏转载美文 |
《七言排律·读黄桐诗文集感怀》
DeepSeek-R1满血版
金色童年击键
2025年3月15日
刘长虹
散文写得好,催人泪目。历时十年的知青岁月艰难而苦涩,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没法体味。《魂牵梦绕的知青小屋》和《我的泪水哗哗流》,前文写知青生活的艰困与酸楚,后篇写父爱如山,散文叙述与诗歌表达融为一起,相映成辉,虽然表达的是相同题材,但不同形式还是能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散文写作全是实话和细节,既有简短的对话交流,也有许多精彩瞬间的实录,不事雕琢,娓娓道来,如泣如诉。
树有根,水有源。黄桐老师知青生活锤炼和教学、创作上的收获得益于恩人相助,名师指点,顾老支书和崔老师是他到农村后最初遇见也是终生的贵人。当年就读的百年名校江苏如皋师范与通师双峰并举,名师云集,受益良多;也得益于地域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黄桐出身在曲塘,插队在异乡,入职于曲塘。曲塘地灵人杰,论地灵,这里曾经是“国共和谈”和“联抗”诞生的圣地,谈人杰,从曲塘走出去的红学家蒋和森蜚声中外。和黄桐同期从曲塘插队到烈士公社的知青中,孙恒孙良周玉成等回城后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优秀的表现。更得益于黄桐自身进取,顺境逆境,不挫其志,日益精进,德润其身。
祝愿黄桐老师健康多多,开心多多!
提起黄桐老师的尊名,我记忆的屏幕上立即“蹦”出了几个关键词:曲塘知青、烈士公社红卫大队“赤脚医生”,被推荐到如师读书。近五十年未曾谋面。近日,他的校友学弟顾欣老师送来了黄兄的诗文集,捧读之后,不忍释手。其励志奋斗足迹,令人敬佩;其教学创作成果,让人翘指;其重情重义,使人叹服;其两次写血书请求下放农村和应征入伍的豪情壮举更叫人动容。
这部诗文集内容丰富,客观记录,情感真挚,图文并茂,值得品读珍藏。
序文写得好,情溢纸面。顾老支书和崔老师是当年黄桐艰难知青生活的见证人和提携他成长进步的恩人。序文中既较为详细地叙述了黄桐到农村劳动锻炼时吃苦耐劳、勤学上进、钻研医术的优秀事迹,更描述了近五十年来黄桐三次重返“第二故乡”知青小屋旧地与顾老一家三代重逢感恩祝福的动人场景。
黄桐老师的文章和诗词声情并茂,更用较多的诗文记下了顾老支书和崔老师半个世纪多来帮助其解难分忧的生动故事。读这些彼此长情的故事,你的心中不时会涌起股股暖流。
论文写得好,教有所得。黄桐年轻时志在圆梦“华佗”,学医初有名气,接受过专业培训,在“赤脚医生”的岗位上深受老百姓好评。然而,人的前途选择有时不由自主,他被推荐到如皋师范读书,是无奈,也是幸运。可敬的是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果丰硕。他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战中写出了许多关于素质教育教学法的经验文章,都是长期在教育一线探索的结晶,具有创新性,贴近性,理论性,思路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可复制。他还将这些研究成果推送到网上,让更多的同行分享。
诗词写得好,抒怀言志。诗词歌赋创作是最凝炼的语言艺术,韵脚词牌用典均有规范和制约,是最吃功底的写作形式。文集中选编得最多的是黄桐的诗词作品,数量多,质量好。书中汇编了黄桐老师创作的七个方面的诗词作品:纪念党建、回乡感恩、亲近自然、生活感悟、北京冬运、礼赞抗疫、朋友之谊。选题命题紧随时代,聚焦热点,情感链接,充分表露了作者爱党爱国和爱亲爱友的情怀。形式多样,大多为七言诗,易读易诵,也有填词和藏头诗,琳琅满目。可贵的是多年来黄老师对诗词创作情有独钟,兴奋时、压抑时、喜庆时、怨忿时,他都能诗情洋溢,即兴吟唱,乐在其中。
此文作者墩头人。1976年初毕业于扬师中文糸。曾在如皋师范和南通师专任教。原任海安日报社副总、海安广电局副局长。主仼编辑。
DeepSeek-R1满血版生成
(一)
《七言排律·读黄桐诗文集感怀》 黄桐文卷墨香流,一片真情日月酬。 曲巷插旗追往事,赤医悬药济寒秋。
血书两度惊风雨,军旅三秋铸虎虬。 散笔魂牵茅舍泪,诗心梦绕父恩舟。 论文探骊珠光灿,教案传薪烛影柔。 顾老扶危铭肺腑,崔师解困刻心头。
重逢旧地沧桑叹,再访柴门雨雪讴。 即兴吟哦藏妙趣,抒怀泼墨蕴清幽。 回乡韵染春江水,抗疫声援黄鹤楼。 联抗烽烟凝铁血,蒋公椽笔耀寰球。
知青共砺松筠志,俊彦同书鸾凤俦。 半世沧桑凝砚底,一生砥砺立潮头。 德馨自润杏坛李,骨劲偏宜云锦裘。 文苑欣添珠玉册,诗坛喜筑凤凰洲。
期颐再续昆仑赋,笑看长虹贯斗牛。
注:本诗以48句排律全景式展现黄桐先生生平。首联破题,中段分述其知青岁月、军旅豪情、教育
成就、文学造诣及师友恩情。熔"血书两度""军旅三秋"等典型意象,铸"德馨杏坛""骨劲云锦"之人格
写照。末以"昆仑赋""贯斗牛"寄寓期颐之祝,结构谨严,对仗工稳,平水韵下平十一尤一韵到底。
既存史家笔法,更具诗家气象,于排律体制中见腾挪之功。
(二)
《七言排律·读黄桐诗文集感怀》(润色版)
墨卷苍茫五十秋,真淳淬火见刚柔。
青衿早系悬壶志,赤足曾量陌上愁。
血浸战书昭碧汉,诗凝剑气啸吴钩。
寒庐夜雨灯如豆,故土春晖泪作舟。
教案千篇承孔脉,杏坛三尺立潮头。
扶危顾老恩融骨,解惑崔师德润眸。
踏雪重寻墟里迹,持觞漫说鬓边秋。
藏锋笔走龙蛇势,即兴词惊鸾鹤俦。
抗疫长歌追杜老,返乡短棹泛清流。
联抗烽铸山河脊,椽笔光凝星斗旒。
竹帛有情铭野史,冰霜无悔淬吴钩。
常磨肝胆书间照,更抱松筠韵底遒。
素纸能镌沧海迹,寸心可纳楚天舟。
文成七帙珠生岫,德立孤标鹤倚丘。
他日昆仑重试剑,虹光万丈贯云虬。
注:此稿精炼意象,强化筋骨。以"淬火"喻诗文革故鼎新之质,"吴钩"双关军旅豪情与文心剑气。
中段熔铸"墟里踏雪""抗疫追杜"等新境,深化"松筠遒劲""寸心纳天"之人格写照。末联易"期颐"为"
昆仑试剑",化"斗牛"为"云虬",使雄浑意象与首联"淬火"呼应。全篇严守平水韵,炼"旒、遒、虬"
等险韵,于工整中见跌宕之气,较前稿更显苍劲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