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上证50ETF

(2006-09-24 10:28:44)
分类: 淘金点滴

韵儿让我说一说投资上证50ETF的好处及应注意什么。实际上我对上证50ETF理解的并不深,我之所以选择投资50ETF主要是看到这是一种简单的投资方式。上证50ETF的确存在一定的优势,这里简单谈一谈我选择上证50ETF的理由。

首先是不再为选不好股而烦脑。股市有一句话:“赚了指数不赚钱”,相信不少股民朋友的过这样的体会,即便是一轮大牛市,也不是所有的股票齐涨共跌,买了龙头股的人,赚的钱超过了指数,买了普通股票的人,基本上没有享受到指数的上涨,最倒霉的是买了基本面比较差的股票的投资者,资金大幅缩水。如何选准股票确保收益的确很不容易。上证50ETF是跟踪上证50指数,并在交易所上市的开放式指数基金。由于她是完全按上证50成份股的权重复制仓位,150ETF50只蓝筹股。只需关心指数涨跌,不必为挑选个股伤透脑筋。对中小散户来说,买ETF可实现以前只有大机构才能进行的指数化投资和用组合投资以分散风险。ETF最直接的好处是免去了选股的麻烦和“踩地雷”的风险。只需判断指数的涨跌进而决定买和卖即可,不必再为挑选个股伤透脑筋。以上证50ETF作为核心持股,可确保投资回报与大盘联动,不会错失大盘上涨的机会,如果投资者认可现股市仍是处在中长期底部,就可以在将来坐享指数走牛带来的稳定收益。据讲在国外,个人投资者中已经形成了“当你不知道买什么股票的时候,就去买ETF”的投资文化。

二是在二级市场上买卖上证50ETF十分方便,虽然上证50ETF的申购和赎回起点为100万份,不适合中小投资者参与。但在二级市场上买卖上证50ETF却十分方便,与目前股票、封闭式基金买卖方式完全相同,只是把50ETF当做一只普通封闭基金来买卖就行了(代码:510050)。而且交易费用和封闭式基金一样,交易时只收佣金不收印花税,无过户费,交易成本较低。同一般开放式指数基金相比,具有流动性强、交易便利、费用低廉、资金到账快的优点。上证50ETF的基金份额净值设计为上证50指数的千分之一,因此当上证501000点时,对于上证50ETF的基金净值为1元,就是说上证50指数每上涨或下跌10点,对于基金净值的变动为0.01元。 在二级市场买卖ETF,一手100份.小额资金即可参与。投资者可根据对指数走势的判断进行积极的短线操作,只要看对大市就能从中获利,做到进退自如。

 关于上证50ETF的风险。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上证50ETF也不例外,虽然其克服了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缺陷,但仍然要面临市场风险和被动投资的风险,在市场处于下降通道时,基金经理不能采取主动投资策略进行防御,如刚上市之际,正逢大盘巨幅下跌之时,使不少投资者亏损。不过一直拿到现在的,其收益还是很可观的。这说明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短期的市场波动可不作为其判断投资价值的依据;对于短期投资者而言,指数的波动恰好为其提供了波段操作的机会。当然 这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行情判断能力,才能在指数波动中把握短线机会。股市有涨有跌,股指不会直线向上,不再花精力选股,选时就更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关注大盘动向,认清趋势,有能力的人最好波段操作。    

总之,上证50ETF是复制上证50指数的基金,走势与上证50指数基本吻合,如果想买蓝筹股,但又选不好股票的话,它等于是一个捷径。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看准了大盘,但有可能会选错个股。买上证50ETF就等于是在相当程度上买大盘。操作上把其当做一只普通封闭基金来买卖就行了,可使炒股简单化。是否买,何时买,完全取决于对大盘蓝筹股的预期及对大盘趋势的判断。如看好大盘蓝筹股,就可把其作为关注目标,否则就不要理会它。如确认大盘已调整到位,或认为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就可考虑进场,否则继续观望。买后如认为大盘趋势向上,就可持有,如认为大盘会出现较大调整就可先卖出。
   
另外,上证50ETF上市后,又有新的ETF品种陆续推出,如
深证100ETF、上证180ETF、中小板ETF等,分别适合不同风格的投资者。我一直以大盘蓝筹股为主要目标,华夏上证50ETF作为中国第一只ETF产品,基金规模和一二级市场成交量都很大,并且有很长的历史记录可供投资者研究,无论是中线投资还是短线套利都十分活跃,因此我还是首选上证50ETF

  相信随着股市的逐步回暖、股改逐步深入,股指期货的推出,上证50ETF的投资价值会越发明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