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揭吕不韦和秦始皇心中的伤疤
(2013-03-04 16:28:17)
标签:
吕不韦秦始皇仁道霸道父子之情 |
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始皇是个暴君,吕不韦是个政客,记叙历史,他们似乎都是冷血的,其实再冷,他们也是人,是人就有情感,我们就分析一下历史记载背后潜藏着的情和义,揭一揭吕不韦和秦始皇心中的伤疤。
嫪毐被诛杀了,吕不韦也自尽了,对秦王来说,不仅是扫清了亲政路上的障碍,更关键的是扫清了他从幼年时就留下的心理阴影。
嬴政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对好父母。父亲异人整天想的都是怎样讨好华阳夫人,从而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所以对他几乎不闻不问;而美貌、风流的母亲过的一直都是日日宣淫,夜夜笙歌的日子,对他更是很少体贴关爱。而作为亲生父亲的吕不韦也没有给过他过多的温暖,他每天想的都是怎样为异人经营继位大计,从而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且,以他的身份来说,即使心中想要关爱嬴政,也不敢表现得过于明目张胆,万一让异人看出端倪,那一切就都前功尽弃了。而赵国,总有那么些人想要杀掉他们,如果不是母亲本身是赵国
人,得到家族的照顾,赢政也许早就死了。
嬴政就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关爱、没有真情,充满危机,步步惊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当时最大的愿望一定是早点长大,然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这些年所受的委屈和心中产生的愤恨全部发泄出来。
这一天终于来了,他所痛恨的人全都死在了他手里。可是他的内心真的得到解脱了吗?对于嫪毐这个不忠的乱臣贼子他自然不会辜息,可是对吕不韦呢?他是恨他,但是内心却并不一定非要置他于死地。虽然他没给过自己父亲般的关爱,但血脉是剪不断的,而且,如果没有他,自己也不可能坐上这个王位。想到这,往事一幕幕又出现在嬴政眼前。
嬴政三岁的时候,父亲异人回到秦国当太子去了,他和母亲却被扔在了赵国当人质。当时秦赵两国的关系一直不好,秦国三天两头的找由头攻打赵国,所以嬴政和母亲在赵国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到处遭人唾弃和欺负。那时候,如果不是吕不韦在生活上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并暗中买通赵国贵族给他们以保护,他们都很难存活下来,早就被赵国人泄愤杀掉了。后来,吕不韦又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把他们接回了秦国,嬴政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才真正成为了秦国皇室的一分子,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改变。就这样,嬴政在吕不韦的帮扶下一步步迈向了权利的巅峰,成为了秦国的主宰。
不过,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因为政见上的不合而一直不是很融洽。嬴政尊崇的是祖上秦缪公和秦孝公的霸王之道,最欣赏的是商鞅变法时确立的以耕织为荣、以斩首为勇的法家路线,在他看来,权力和刑法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但吕不韦尊崇的却是道家的“讲仁政、崇王道、尚君德”的政治路线,这一点从他编著的《吕氏春秋》里可清晰得见。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一直试图改秦国的“霸道”为“仁道”。
由此可见,吕不韦和嬴政之间的政治分歧是十分严重的。但是,吕不韦之所以和嬴政唱反调,并不是为了压制嬴政,或者显示自己的权威,而是为了能把秦国真正带入一条健康稳定发展的正途,说穿了,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能够以仁治国,成为一个英明而非暴戾的君主。毫无疑问,在秦始皇与嫪毐的决战中,虽然看起来似乎没有吕不韦的身影,但他所起的作用肯定是决定性的。也许他只是在一边旁观,看秦王政指挥若定的消灭了政敌。但,可以想象,秦王政之所以能指挥若定,离不了吕不韦这些年来的悉心培养。
吕不韦对自己的忠心和关爱,嬴政比谁心里都清楚,都明白。可是,如果吕不韦不死,那么那种因为肮脏的出身而产生的巨大的自卑感就会永远缠绕着自己,而且,吕不韦在政治上的声名和威望也会像一片乌云一样永远笼罩在自己头顶,所以,对于整个秦国和秦王政来说,只有吕不韦死,一切才能顺利的开始。可是,自己又怎么能亲自处死他——一个给了自己生命、给了自己权力、给了自己这世上最大的忠诚的人?
就在嬴政内心矛盾挣扎的时候,吕不韦自杀了。虽然嬴政对他步步紧逼,但并没有亲口说要赐死他。虽然自己的爵位、封地都被夺回了,但秦王还是让他在蜀地度过余生。他可以不死,但他死了,他的死其实是为了成全嬴政。吕不韦当初之所以帮扶异人,就是为了达成一个远大的目标:让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王。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而且,当年那个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挡一面了。而自己的存在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自觉使命已经完成了,于是便选择了结束。
一个儿子,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王位的巩固,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地逼死了生父,所谓背叛,也不过如此了。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自行作了了断,所谓忠诚,也不过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