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来霞士兄《竹枝词三百首》

(2015-06-14 22:27:49)
标签:

竹枝词

格律

绝句

文革

历史

分类: 闲好打油

一卷清凉白话词,十年百态写参差。

董狐司马千秋笔,也许洪生画竹枝。

 

    洪学仁先生,即网友“来霞士”兄也。日前承赠新著《竹枝词三百首》,拜读之后,不禁拍案。这些平白如话的七言小诗,居然是浩劫十年的北京世态写真。中国并不缺宏大叙事(虽然常常相互矛盾),少的是精微的民间稗史,而历史正是官史和野史的综合,缺一不可。这本竹枝词,对研究北京文革十年是一份极好的资料。此书的价值,恰好白纲先生有书评一则,我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附:

白   洪学仁先生的《竹枝三百首》

(原载《海内与海外》2015年第4期)

 

    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行委员会的支持下,洪学仁先生的《竹枝三百首》在黄山书社出版了。该书主要记叙的是半个世纪前发生在北京的事。那时的年轻人都已垂垂老矣,现在活跃于社会的人大多是运动后出生,以如今的眼光看待过去觉得不可思议,非但不知,而且不信。但这毕竟是事实。现在再不写下来,以后恐怕更无人知晓了。文物有“抢救性发掘”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对那时的一种“抢救性发掘”了。2009年洪先生与我合作出版了一本《北京生活竹枝词》,记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北京发生的事,而这本书是偏重6070年代的北京生活,两书重点有所不同。

    竹枝词自中唐刘禹锡开始由民歌成为一种文人诗体,以后逐代繁衍发展。到有清乾隆年间作者日众。作品日繁,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描述各地风土人情、民俗世象的竹枝词,写北京的尤其多。上世纪60年代初曾出过一本《北京清代竹枝词》,读来很有意思。让人们了解了当时普通北京人的普通生活。近年来,在北京诗词学会及其领军人物段天顺会长(现在是名誉会长)不遗余力的提倡下,在北京,乃至全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竹枝风”。许多人用竹枝词记北京、忆北京。

    竹枝词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历代传承不衰。从《清代北京竹枝词》可以看出,竹枝词有格调明快、语言诙谐、流畅易懂、雅俗共赏等特点,有记事、存史、补史、正史等作用。十年期间人们的生活极其单调乏味,洪学仁先生写这些竹枝词,翔实生动地记载了那个特定年代出现的人和事。状当时情景,如在眼前;存历史资料,令人回想。有些事发生时轰动一时、人人皆知,但由于不具备社会普遍意义,所以入不了正史,有的连野史也没有收录,但作为大事,在竹枝词中却没准存在,诗后的小注可以引文记事、保存史料。诗与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了作用。运动中的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观点、有些文章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时过境迁、稍纵即逝,再想重复几乎不可能。此曲只应当日有,如今能得几回闻。而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文,有的在洪学仁先生的竹枝词中保留了下来。本着立此存照的原则,洪先生对此不加评论,不作褒贬,完全如摄相一般忠实记录,照搬无误。见仁见智,由读者自己去评判。

    1966年时,洪先生刚刚年过二十,对运动是全程参与,一点不落。诗中所写,都是亲身经历、亲耳听闻,真实可信,客观有据。这些诗作的历史价值、社会意义,历久弥新,与日俱增。细读洪学仁先生的竹枝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严守格律,洪学仁先生认为,格律是竹枝词之骨,没有了格律,竹枝词就站不起来。当今流传较广的竹枝词大体都合律,不合律的极少,而通篇不合律的几乎没有。格律是无数前辈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既然称之为竹枝词,就应该合律,否则念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顺耳。当然,如果词语无法改换,意思变绕不开,偶尔不合律也没关系。洪先生的竹枝词很注重格律,有时候平仄一字不差。当然,在格律与语意发生矛盾的时候,则以语意为主,不以律害意,受格律束缚。洪先生写竹枝词遵从的是平水韵,必要时才酌用用今声今韵。古往今来,声调声韵在不断变化,洪先生认为使用平水韵应避免使用那些声韵发生了改变的字,尽量选取在同一韵部中声调、字音未发生变化的韵脚,以免让现代人读起来别扭。例如:“勇踏征程战鼓催,九州点火激风雷。交流各地新经验,立誓澄清万里灰”既合乎平水韵押“十灰”的韵脚,当今的读者读来也不会觉得别扭。

    二是雅俗共赏,俗中见雅;其实,雅俗只在径寸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大雅似俗,大俗似雅。不少人觉得绝句为雅,竹枝为俗。洪先生认为,生活都是美好的,表现生活的竹枝词也应该是美的。创作中应努力做到诗境容俗、俗而不粗,化俗为雅,不令生厌。例如“同向舞台批海瑞,南麒北马倒栽葱(批海瑞)”、“终见舶来真面目,原来一块板儿砖(盒式录音机)”“茫茫来日愁如海,夹着尾巴过一生(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等等都有人人会说会用的口头语,可以说是很通俗的。但是俗则俗矣,以之入诗,格律天成,语气亲切,令人喜爱。以流行语或政治术语入诗是很难的事,但洪先生却化难为易,诗中大量使用了这些语词,而且竹枝味道很浓,可见洪先生功力不凡。

    竹枝词的语言琐细诙谐、明快通俗,这也是与绝句的区别所在。清代《草珠一串》作者得硕亭说过:“诽词谑语,皆堪藉以生情;巷议衢谈,不妨引以为证。”“若曰凡为诗者皆须意深思远,神韵悠然,则敬谢不敏矣。”他的话很实在,说明竹枝词的语言有的来自街谈巷议,有的是诽词谑语;也说明绝句的语言意深思远,神韵悠然。民国时刘成禺的洪宪纪事诗,从内容和形式上说,都和竹枝词相像,但其语言格调高古、沉郁苍凉,意思深远,与竹枝词迥异。多读竹枝词,再读绝句,对二者的区别当会做出直觉判断。由于洪先生的诗有上述特点,所以读来顺口、听来顺耳、阅来顺眼,赏来顺心。使人读来赏心悦目。   

    三是突出竹枝词诗以纪事,文以存史的特点。洪先生写《竹枝三百首》的初衷就是摹写生活存历史,从老百姓角度出发。过去的生活,就是如今的历史;如今的生活,就是今后的历史。生活和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写生活实际就是写历史。段天顺先生1997年总结竹枝词的几大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广为纪事,以诗存史。洪先生创作中努力突出这些特点,除在诗中如实纪事外,还在每首诗后的小注中,有意识地搜集、收入一些历史资料,诗文互补、各有侧重,一些流行场景适当摄入词中,使流动画面得以凝固,化瞬间为永恒。若干年后,人们或可从竹枝中回顾历史、了解当时北京人的生活情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