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生论政梦难成(四)

(2013-02-25 01:08:49)
标签:

周报

日报

诚成文化

刘波

水皮

分类: 报坛旧事

20019月接到通知,要我到残联机关担任研究室主任。那时,还没有研究室,这是残联机构改革方案中将要设立的新岗位。

对于这个调动,我已有预感。我觉得它的到来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在创办《华夏时报》时,我力主办周报,并诚恳邀请《工商时报》的吕平波(水皮)加盟。他是我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同学,比我低几届。水皮欣然同意,我便向残联领导引荐了他。过了几天,他就参与了新报筹备班子的前期工作,当然,没有明确名分之前,他只能秘密参与,不能让原单位知道。我的计划是,将来聘请水皮担任新报的常务副总编。但我并不知道,主管领导的意思不是办周报,而是办日报。

正在我们筹备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200010月,领导引进了一个叫“诚成文化”的上市公司,公司派来一位姓卢的财务总监,正式加入筹备组,同时进入筹备组的还有另外两位年轻人,一位叫张伟,原华夏出版社副社长,一位是杨平,原北京青年报的总编助理。这两位我都认识。领导的意图是加强班子的力量,这无可挑剔。但原来已参加筹备工作的水皮,并没有明确为筹备组成员。这样一来,水皮就只好退出了。

杨平此人年轻气盛,一进来就扬言要办一张“中国的华尔街日报”,而且一年内盈利。他用了十几天,设计了一个宏伟的日报蓝图,交给筹备组讨论。对于这种天方夜谭式的狂言,领导似乎很受用。资金从哪里来呢?据卢总监说“诚成文化”可以足额提供,先给几千万,以后追加。

但这一切靠谱吗?

当时没人能说得清。后来证明,这是个大笑话。

“诚成”原来是一个神话。

“诚成”的创办人叫刘波,湖南人,留小平头,穿圆口布鞋,北大毕业的博士,给人的印象是个“儒商”。他最著名的策划是定价9.8万元一套的《传世藏书》,季羡林主编。他就是靠这套丛书,积累了下海的第一桶金。后来,刘波大搞“资本运作”,频繁进军媒体,在全国各地收购十几家杂志,似有成为中国默多克的雄心。但盲目扩张和不规范的运作,早已埋下祸根。到与华夏时报合作的时候,公司已名声狼藉。对此,我略知一二。我从网上下载了不少材料送交领导,但没有引起重视。

“诚成”收购的许多媒体,多是杂志,没有一家报纸,更没有日报。它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收购《华夏时报》,就制造了上市公司拥有一张日报的奇迹,这将是另一个神话。这样,它就可以在股市上用这个新项目圈钱解套。但政策并不允许企业整体收购媒体,只能在广告、发行方面进行有限度的合作。我身为报社法人,没有权力在相关的协议上签字,这个事最终没有做成。

问题是,不从股市上圈钱,“诚成”根本无力投资报社。报纸筹备阶段,这个合作伙伴没有一分钱到账。报纸正式出版几个月后,才进了200万,还是从它们的关联公司打来的。这就是“诚成”对报社唯一的一笔投入。稍微懂得一点报业运作的人,都知道200万是杯水车薪。就是这点钱,那位卢某居然还想撤出。我说,别做梦了,这钱就算你的违约金吧。

在筹备新报的过程中,我感到,我原来办周报的设计已被废弃,作为报社社长和总编的我,在创办新报的问题上,已被边缘化,事情已由领导越俎代庖了。

一股盲目乐观、急于创造奇迹的躁动情绪包围了负责筹备报纸的领导。而他,显然被刘波骗了。刘波为什么要骗人?因为他需要一个题材到股市圈钱。他为什么一定要办日报?因为周报对他圈钱缺少吸引力。领导为什么那么轻信?因为刘波头顶上有个“媒体大亨”的光环。尽管那时,这个光环已开始暗淡,但骗骗对媒体运作知之甚少的外行还是绰绰有余。只是我很奇怪,这么大的决策,为什么不经过严谨的论证,甚至连最起码的资质调查都不做呢?

很明显,办日报不是我的初衷,我没有兴趣。最重要的是,这个雄心勃勃的方案存在巨大风险,我不可能全力配合去实现那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在创刊的最初半年,延续着周三刊的传统,我的精力则完全投在《影响力周刊》上。但日报方案既已获上级领导首肯,也只好霸王硬上弓。在出周三刊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按日报计划做准备工作。让我欣慰的是,在我和《影响力周刊》同人的坚持下,在日报的架构中,保留了这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身在一个不可能成功的赌局中,却无力制止,这是很痛苦的事。20017月,日报正式出刊。“沈鹏”下岗,报头变成了老宋。办报宗旨变成了不知所云的“新型主流媒体”。我名义上仍是社长兼总编,但杨平上了第一线,成了执行总编,手握采编大权。招聘的大批员工要开工资,扩大办公面积要交租金,稿费、发行费、纸张费、印刷费……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走,却不见有钱进来。报社原有的流动资金,我前期筹措的款项、残联出具的开办费一天天见少。而在这关键时刻,卢某悄然遁去。把个杨平弄得捉襟见肘,焦头烂额。

我的不配合,加速促成了我的调离。巧合的是,正是我离开的那个月,“诚成”将股份转让给另一家公司。后来,因为身负数亿元债务,董事长刘波神秘失踪。据说他逃到日本或美国,自此音讯全无。

这样过了两个多月,我的调令下来了。虽然办报是我的本行,调离报社事先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但离开报社,我并没有太大的不舍。以前因为忙,学车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到机关报到后,办公室还没有腾出来,正好利用这个空档完成这个夙愿。一个月内,我顺利拿到了车本,随后正式到残联机关上班。

虽然离开了报社,但对报社的事情还是比较关注,而且,也时不时有老同事通报些消息。我知道,在我走后,杨平苦苦挣扎数月,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不得不黯然下台。此后几年,报纸走马灯似地换将,一人一个章程,这事成了首都新闻界的笑谈。我曾见过网上有些文章,把“华夏时报现象”作为论题予以探讨。还有的把报社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以我们几个负责人的名字命名,评点各人的优劣,有的文章,一看就是曾在报社工作过的人写的。

世界上的事,真是无巧不成书。在折腾了几个回合以后,20077月,报纸又回归了周报,而且总编辑竟然就是我当年推荐过的水皮。

现在的《华夏时报》,已是一张财经类的报纸,支持报纸的是著名的房地产大亨万达集团。

这当然已不是我设计的周报,我曾经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影响力周刊》,也早就寿终正寝。但这个短暂的生命,似乎并没有在同仁心中泯灭。最近,我收到一封约稿信,是几位当年的同事寄来的。他们想编一本回忆录,书名是《两岁青春》,约大家写《影响力周刊》的故事。谢谢这几位同事,他们这封信,逼出了我的这篇文章。书出不出不重要,这段难忘的往事,还是应该由我们这些当事人记述下来。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