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范 康殷的两封信

标签:
康殷书法家儒雅谦卑编辑作者文化 |
分类: 翰墨情缘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人民日报市场报编副刊《花市》,在工作中,与一些作家、诗人、书法家,时有书信来往。这两封信,就是康殷(大康)那段时间写的。记得他给我来过四五封信,有一封更早,对我约稿信的字做了评点。也许那是他给我的第一封信,但是一时没找到。
康殷(1926一1999),祖籍河北乐亭,1926年4月出生辽宁义县。字伯宽,人称“大康”。曾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秦文学副会长、北京印社社长等职务。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古文字学家。他自幼喜欢绘画、篆刻,曾在吉林师范大学学习绘画。青年时期从事文物工作。后执教于民族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他一生著述甚丰,其中1958年开始编辑的古印玺总汇《印典》,历四十年始成,获国家图书大奖。
我是在第一届书代会上认识康先生的。曾约他为我们副刊题写过刊名。有一年春节,我请他给我们写幅字,他写了四个字“跃马迎春”,魏碑体。那年应该是马年。
这两封信一封有落款没年月,只有日期:
宝林同志:很多(久)不见了。你好
惠函昨日始由香山转来,即写了数种寄上不知合用否?
我于十个月前已迁来新居,这回稍近了些,请便中来玩。如有需要,请随时函示,照办。不必客气,用否以及有无稿酬,都无所谓,不必介意。
顺候
砚祺
还好,这封信有信封,查了邮戳,知道是1985年10月28日付邮的,那落款的“廿五”,当然是那年的10月25日。
还有一封,信封已失,所以难断年份,是写在一张粉色宣笺上的:
宝林同志:赐函敬悉 改写 寄上 不知能适用否务求适用为止 如不合 仍可再写
顺候
砚祺
从两封来信看,都是我约稿,他写字。具体什么内容,记不得了。第二封,大概是写来后我不满意,去信提了修改意见,他重写后寄来,随手写了这张便笺。
现在看康先生的信,让人感慨颇深。他是书法大家,和我也就是一般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并无深交,但一点架子也没有,让写什么,马上就写,还反复申明,不合用可以再写,直到满意为止。用不用,给不给稿费都无所谓。特别是,对我这样的晚辈,也谦称“弟”,还“顿首”,敬语随处可见,如“惠函”、“函示”、“赐函”、“敬悉”等,让我很不好意思。这样的大家风范,这样的儒雅谦卑,当年我见过不少,现在怕是难得一遇了。
1987年5月,大康率其弟康雍、康宁、康庄,及侄子康默如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五康书画展”。一姓两代五书家,各有建树,这在中国文化史也是不多见的。那个展览我去看了,还写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兄弟子侄尽书家》,发在香港文汇报上。记得我曾把剪报寄给康先生,他也回了信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