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宝林
张宝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270
  • 关注人气:6,4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笺新读】之八  叶浅予其画其人

(2012-04-11 20:55:58)
标签:

叶浅予

艺术大师

舞台人物速写

高汾

经济日报

文化

分类: 文坛轶事

叶浅予 (1907—1995)原名叶纶绮,祖籍浙江桐庐,上世纪著名文化老人,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生涯与中国历史大波澜紧密相连。1936年,曾联合全国漫画家举办第一次全国漫画展,次年成立中华全国漫画界救亡会,为该会负责人之一。抗战爆发后,又在上海组织漫画宣传队,任领队并加入郭沫若负责的政治部第三厅,投身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在重庆作《战时重庆》组画。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

 

【旧笺新读】之八 <wbr> <wbr>叶浅予其画其人        【旧笺新读】之八 <wbr> <wbr>叶浅予其画其人
    叶浅予                      叶浅予画像


叶浅予的艺术成就非常全面,他是中国漫画的开创者之一,也是现代速写和插图的奠基人。早年在上海创作的连环漫画《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组画《天堂记》,是中国漫画史上的杰作;他为茅盾小说《子夜》、老舍剧本《茶馆》画的插图堪称经典;他的彩墨人物,尤其是舞台人物速写,更是中国画坛一绝。这种独具一格的速写形式,把国画的写意,西画的写实,速写流畅的线条,素描虚实的光影熔于一炉,那笔墨功夫,勾勒技巧,造型能力,色彩运用,真叫人叹为观止。

作为美术爱好者,我非常喜欢叶浅予的彩墨画,曾买过多本他的画册,反复观赏,爱不释手。他那千姿百态的舞台人物,无论戏剧舞蹈,土著洋人,裙装纱丽,苗袖藏袍,也无论独舞群舞、轻歌曼舞、狂歌劲舞,只要入了他的法眼,落在他的笔下,宛转腾挪,举手投足,颦笑顾盼,无不洒脱奔放,栩栩如生。那些繁复的民族服饰和歌舞道具,虽然只是画面的配角,但他也绝不轻忽,删繁就简,画龙点睛,寥寥几笔,就把陪衬绿叶变为锦上之花。

叶浅予笔下的舞台人物,千千万万,都储存在他那电脑硬盘般的大脑里,随时可以调用,所以他常常取来画赠友人。因此,同样的人物,就有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我的岳母高汾藏有叶浅予的一副舞台人物画,前些年一直挂在客厅,有一段时间,我朝夕观摩,悉若邻人。这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舞女,粉衣黑裤,皓目修眉,两鬓簪着两朵红花。舞姿定格在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右大臂前伸,小臂弯曲成直角,纤纤玉手举着一柄绢扇,轻轻放在脑后;左手持一块青帕放在胸前,身体略向左倾,眉眼作顾盼状,两腿一前一后成剪步,穿着花鞋的双脚就摆出个丁字来。这显然是个亮相的瞬间,但那瞬间的力度一定很大,不然怎么只那么一甩,就把个系着红绸子的大辫甩到身后飘起来了呢?

 

【旧笺新读】之八 <wbr> <wbr>叶浅予其画其人  叶浅予赠高汾舞台人物画


叶浅予的舞台人物画,幅幅精妙,这得益于他早年的素描基本功。他从1930年代起,就以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为榜样,随时随地带着一个速写本子,走到哪画到哪。长期的刻苦的训练,使他对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解剖学原理,如庖丁解牛,烂熟于心。他的人物速写,线条极其简练,几乎无一废笔,而形神无不妙肖。

叶老的文章也很精彩,往往信手写来,涉笔成趣,而他写信写文章,多用毛笔,他无意做书家,笔迹汪洋恣肆,挥洒自如,又是绝好的书法作品。

正因为叶老学养深厚,书画精良,所以全国各地的报刊编辑,都以约到老人的稿件为幸,有的报刊还把能否得到叶老稿件作为判定编辑能力的标准。

高汾和叶浅予是几十年的老友。当年在陪都重庆,高汾是新民报记者,负责文化新闻报道。重庆美术界的一批画家傅抱石、吴作人、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丁聪、司徒乔,还有救亡日报时期高汾的老朋友郁风、黄苗子等,非常活跃,常常聚会聊天,也举办展览,高汾常参加,还写些报道在新民报发表。这样的老朋友,解放后,自然也保持往来。除了反右那一段,一直做报纸副刊编辑的高汾,约稿名单里总少不了叶浅予。从大公报、财贸战线、中国财贸报,到后来的经济日报,都是如此。而名声渐隆,甚至当了美术界领导的叶浅予,也对老友多有关照。

经济日报创刊以后,高汾以老朋友的身份多次向叶浅予约稿,书信往来,留下不少佳话。下面这封信就是其中之一。

 

高汾同志:

七月二十九日函收到,我于六月廿四日在东北走了五十天:沈阳、哈尔滨、大连,昨日回来。

你们发表我的画在沈阳看到,我故意不提人名,就怕画得不像,便于藏拙。其中有李凤兰、王丹凤、胡松华、袁世海、康巴尔汗、阳翰笙、张瑞芳。未刊的巨人是天津作家冯骥才,侏儒是黄苗子。你猜的丁玲错了。

叶浅予

八月十五日

 

【旧笺新读】之八 <wbr> <wbr>叶浅予其画其人

叶浅予致高汾信

 

这封信是1983年写的,当时经济日报创刊才八个月。

看来,此前叶浅予给经济日报提供了一组人物漫画肖像,大概是黑白稿。那时的报纸多是黑白版,只有节日才给报头套红,所以不必画彩墨,画了也出不来效果。

叶老那年76岁。他刚刚在东北“走”了50天,用行话叫“采风”。他可能游历了名山大川,也可能会见了旧雨新朋,这些都只是“可能”,只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他的速写本上,一定又积累了许许多多的新素材。回到北京,行装甫卸,征尘未洗,他就拆看了书桌上的一摞信件,其中一封就是高汾的。他注意了一下信封,邮戳上的日期是729日。那熟悉的笔迹,告诉他经济日报哪天登了他的稿子。信里,高汾还猜了他的谜。那一刻,他心想,得早点回这位老朋友的信。今天太累了,明天吧。其实那也是他羁旅中的牵挂。

十多天前,他还在沈阳,看见经济日报登了自己的画。他想起那是高汾约他画的。经济日报创刊了,给他们画点什么呢?他想了想,想到了漫画肖像。

漫画家都是天生的幽默家。叶浅予、华君武、丁聪、方成、黄苗子、廖冰兄,莫不如此。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黄苗子和丁聪。多年前,黄苗子谈到立遗嘱的事:“关于骨灰的处理问题,曾经和朋友们讨论过,有人主张约几位亲友,由一位长者主持,肃立在抽水马桶旁边,默哀毕,就把骨灰倒进马桶,长者扳动水箱把手,礼毕而散。有人主张和在面粉里包饺子,约亲友共同进餐,餐毕才宣布饺子里有我的骨灰,饱餐之后‘你当中有我,我当中有你’,倍显亲切。这些本都是好事,但有人认为骨灰是优质肥料,马桶里冲掉了太可惜;后者好是好,但世俗人会觉得‘恶心’,怕有人吃完要吐。为此,我吩咐我的儿子,把我那小瓶子骨灰拿到我插队的农村里,拌到猪食里喂猪,猪吃肥壮了喂人,往复循环,使它仍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贡献。”苗子无意,丁聪有心。没多久,他就据此画了一张漫画:墙上挂着黄苗子的“遗像”,而他本人正坐在病床上笑眯眯地写遗嘱呢。黄苗子今年1月仙逝,他的骨灰果然没有保留。

叶浅予的连环漫画《王先生》,是他的成名作。作品的主人公是王先生和小陈,这个反映旧社会上海滩大千世界的连环画,就是由一系列滑稽幽默的故事构成的。叶先生曾说“漫画使我习惯于用夸张的眼睛去看周围的形象,包括自己在内,常常想把周围的形象漫画化,获得有趣的效果。”

于是,在出差去东北前,他给经济日报画了一组文艺界同行的漫画像。他画了李凤兰、王丹凤、胡松华、袁世海、康巴尔汗、阳翰笙、张瑞芳、黄苗子、冯骥才,但没有标明他们谁是谁,他可能认为,这不是个问题,也可能故意让大家猜谜。

写这篇文章时,我本想到图书馆查查那天的报纸,如果查到,复印下来,附在文章中,一定很有趣。他会把袁世海画成什么样?王丹凤那样的美人也能漫画化吗?胡松华的大眼睛,估计会画成一对大灯笼吧?他喜欢和朋友们开玩笑,他肯定要把这些友人的体征大大地夸张了一番。画的时候,他会参考他们的相片吗?也许并不需要,他太熟悉这些人了。而且,抓取人物特征,本来就是他的拿手好戏。

我最终没有去图书馆,原因之一,是我不想得到那么明晰的答案,我要为我的想象留点空间。

老人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早就起床了。他坐在书桌前,摊开了高汾那封信,然后从笔筒里抽出一支毛笔,又顺手拿过一张毛边纸,挥笔写了起来。

 ——“你们发表我的画在沈阳看到,我故意不提人名,就怕画得不像,便于藏拙。”

这当然是他的谦虚,他的本意是“获得有趣的效果”

信的最后两句,显露了这位“老小孩”的狡黠。

——“未刊的巨人是天津作家冯骥才,侏儒是黄苗子。”

冯骥才人高马大,黄苗子短小精干,把两个人画在一起,形成明显反差,这该有多好玩啊。可惜,这两张画,报纸都没登。

为什么不登?登出来对人不尊重?怕冯、黄二位提抗议?叶老可能有点遗憾。其实编辑们过虑了。这些朋友都很豁达,不会计较这种善意的调侃,只有不懂幽默的政客,才在意自己的尊容被人“歪曲”。

——“你猜的丁玲错了”。

我揣测,叶老写这句话时,一定笑出了声:哈哈,我耍了一点小技巧,就把你们蒙了。怎么样,没猜对吧?把男人猜成女人啦。

叶老晚年,除了画彩墨人物,也画山水,特别对家乡的景物,倾注了满腔热情。他曾数次回到美丽的富春江畔,那里的山川风物使他想到亲人师友,记起童年玩伴,让他流连忘返。浙江籍的画家、叶老的老朋友郁风,曾陪老人一起回乡采风。后来。叶老费时两年,三易其稿,画成《富春山居新图》长卷,以后又画了《富春人物画谱》百本。他还写了一本回忆录,煌煌数十万字。这是老人晚年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让我们感喟的是,这样一位美术大师,却并非科班出身,他只上到中学,绘事完全凭兴趣自修。其实,大师许多是没有学历的。齐白石是木匠,启功中学没毕业,这足让那些唯学历论者难堪。

                                                  (原载《纵横》2012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事
后一篇:近书两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