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苗子伯交往二三事(三)

(2012-01-17 09:14:11)
标签:

黄苗子

郁风

丁聪

三家诗

苗老汉聊天

文化

分类: 文坛轶事

我家离苗子伯家不远,以前岳父在世、岳母身体还好时,经常去串门。后期二流堂的聚会,由于一些老人需要接送,我这个家属兼志愿者双重身份的晚辈,也常参加,所以算得上苗子伯的一个小朋友。

二流堂的文化老人,都是各界大家,他们的行止,报刊编辑们都有兴趣。有时见面之后,我觉得有内容,就写些纪实性的随笔或专访,给他们发表。

20048月,丁聪伯和郁风阿姨一起做米寿,我因为刚好要出差。不能躬逢其盛,就事先写了两首小诗,打印出来,请岳母带去助助兴。

没想到,这两首小诗,获得三位长辈的“批示”。丁聪:“小丁今年八十八,没想到。”郁风:“资深老记者,还来这一套。”苗子专对岳母写了一句:“高汾:我永远忘不了广州《救亡日报》那一段。”韩美林则在诗稿上画了一只梅花鹿。

苗子伯出了很多书和画册,每次都送岳父岳母。后来,或在题赠时把我的名字写在岳父母之后,或写成“全家翻翻”。近几年,则单列户头送我,有时则是当面题赠。

1990年代下半叶,一次去老伯家,他很神秘地找出一本《三家诗》,问我:这本书你有吗?我一看,是他和杨宪益、邵燕祥的旧体诗合集,就说没有。“那这本你拿去,没几本了。”他熟练地翻到某一页,指着其中的一首,咯咯地笑出声来:看这个,然后就朗声念出来。我看诗题曰《咏史六首》,粗读一过,便明白了,他这一笑,确有深意在焉。

还有一回,我在使馆区一家商店里,看到有进口鹅肝酱,就买了两听给他送去。他把我带到杂物间,从书架上拿出四本新书,总题是《苗老汉聊天》,都是他的小品文集,书名是《茶余闲聊》、《人文琐屑》、《世说新篇》、《雪泥爪印》。他说,这些是三联出的。这些书出完,我的东西就差不多了。

我读了这几本后,一下想起了一件事。那是1980年代初,有一回我采访他,他说,这几十年读书,做了好多卡片,有一万多张了,以后都可以整理出书。这几本书大约就是根据他的读书札记整理的。而且,这个工作他一直没停。截止到去年年底,这个“苗老汉”又聊出了《野史杂闻》、《书虫小札》、《学艺微言》、《姑妄言之》。这套总共8本的丛书终于出齐了

苗子伯生性幽默,老友有呼之为老顽童者。这回,他又顽了一把。他像一个非常在意作业的孩子,强忍着每周三次透析的病痛,在百岁诞辰的前夜,微笑着做完了人生全部功课,扭头就玩去了。


附录:《寿不老文坛幸》(节选自《文化交流》2004年,哪期记不得了)

    黄苗子、郁风人缘好,朋友有事,也常借用他们的知名度。200488日,北京两家新闻媒体办“国际美食节”,就同时为郁风、丁聪两位前辈办了“米寿”。

    这个米寿兼美食节热闹非凡,在朝阳路“第一商城”的二楼,摆了十几桌。社会各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前来助兴。郁风、黄苗子、丁聪当然坐主桌,他们旁边是唐瑜、李德秀、高汾、袁鹰、邵燕祥等老朋友。主桌后面,安置着一个大大的红木屏风,中间雕的是一个半人高的大寿字。那天,郁风穿了一袭浅绿滚边暗花白衬衣,有朋友送她一件藏蓝绸面底大红圆形寿字图案的唐装,胸前再别上一束贵宾花,真正叫喜庆,华贵,雍容。

    开席祝酒后,主持人请两位先生讲话。郁风手持麦克,一高兴,讲了一大段身世,包括“文革”坐了七年监狱,还把上回朋友开玩笑的“两面三刀”也给抖搂出来,大家都笑翻了,黄苗子也仰着头“呵呵”地笑起来。没想到的是,老太太意犹未尽,让大家一起唱“祝你生日快乐”,她领唱。

    人们纷纷离座,轮流给两位老寿星敬酒。他们的“小朋友”韩美林却“敬画”,他双手捧着一摞他最擅长的动物画,恭恭敬敬地作为寿礼送给郁风。他说原来准备画88张,实在来不及,只画了四十来张,以后再补。郁风忙说,可别画了!这时,一大堆新闻记者围了过来,把老寿星忙得招架不住。

那天,我本来是要陪岳母参加盛会的,但正好要去青海出差,遗憾了半天,临时诌了两首贺诗,让岳母代我献给两位前辈。这两首诗如下:

谁谓小丁小,灵台居海山。

双眸明似炬,一管利如鞭。

著述堪传世,行藏不涉官。

莫嗟食无肉,百岁等闲攀。

 

郁郁乎文哉,当今大秀才。

文章何隽永,图画自别裁。

坦荡春江水,高标雨花台。

行吟趁晚岁,天外忽归来。

    我从青海回来,爱人给我看过她那天拍的一堆照片,写这篇小文时,我特意把照片找了出来,这使我如临其境,得了些现场感。岳母则给我看了三老在她留的贺诗底稿上的“批示”。丁聪的是:“小丁今年八十八,没想到。”郁风的是:“资深老记者,还来这一套。”黄苗子的是:“高汾:我们永远不忘广州救亡日报那一段。”(注)这块破砖头竟引来了这么多的美玉,让我多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最近,又有好消息:丁聪老先生的身体已大好,又可以吃肉了。

注:抗战时期,南洋华侨唐瑜仗义疏财,资助革命。尝用富商哥哥的钱,在重庆盖房,其中一处取名“碧庐”,让进步文化界的穷朋友们都住进去,后来,这里就被郭沫若戏称为“二流堂”。这些文化界人士也被称为“二流堂”友。“二流堂”中多“神童”,黄苗子、吴祖光、丁聪皆是。丁聪的书斋名“山海居”。1938年,岳母和郁风同在广州救亡日报当记者,她们的友谊至今已逾六十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