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 悉尼歌剧院随想
(2011-09-04 19:33:31)
标签:
悉尼歌剧院标志性建筑海港大桥水泡文化 |
分类: 天地行走 |
正像法国的标志性建筑是埃弗尔铁塔,美国的标志性建筑是自由女神一样,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是贝壳型的悉尼歌剧院。
把一个歌剧院设计成贝壳型,在我们这些俗人看来,真是一个疯狂的创意。在三面环海的美丽的贝尼郎岬角上,堆起一堆贝壳,算是怎么回事呢?但这个创意却从32个国家233个投标者中脱颖而出。这事发生在20世纪的1957年。到了90年代,法国人为我国设计了一个水泡型的歌剧院,这个水泡也在众多的投标者中拔得头筹。尽管我并不喜欢这个水泡,却欣赏这个法国人和负责招标的人士,如果没有当年那个叫耶尔恩· 乌特松的丹麦小伙子,没有那些独具慧眼的招标人,我们这个世界岂不是永远缺少了一道绝妙的风景?也许我们的水泡也会成为一个新的神话。
歌剧院南侧的台阶宽 90米,有好几层楼高,由桃红色的花岗岩铺成,岩面平整但不光洁,看上去并不美,但绝对防滑。主体建筑当然是基座之上的那些贝壳,据说是由2194块重15.3吨的不同形状的弯曲混凝土构件拼接而成。外面覆盖着105万块白色和奶油色的瓷砖,但里面的过道、游廊却什么也没贴,连油漆也不涂,就是赤裸裸的水泥,甚至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编号标记,有点出人意外。再走进有2690个座位的音乐厅、1547个座位的歌剧院,那种富丽堂皇,那种贵族气派,让人真正领悟什么叫“艺术殿堂”。可是,为什么要裸露一些水泥呢?是和那些粗糙的台阶一样,出于一种实用主义的考量,还是为了加大原始与现代的这种反差?
基座之下还有许多设施,比如话剧场、电影厅、陈列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大小厅室900多间。整个歌剧院一年要举行3000多场演出和庆祝活动,每天有4000多名观众来这里观赏各类古典的和现代的歌舞戏剧表演。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艺术团体都曾来这里献艺。可以想见,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火辉煌,万头躜动,曼舞清歌,得意忘形,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悉尼歌剧院无疑是现代的,但它的贝壳形状却是古朴的。现代到了一定程度,就回到了古朴,就像艺术大巧若拙,就像哲人大智若愚。也许,裸露一些水泥,也是下意识的一个闪回?
似乎是为了印证我的结论,楼下的一间艺术品商店里,并没有什么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痕迹,几乎全是澳大利亚的土著工艺品。彩绘人像,烙刻动物,祭祀乐器,一律风格简约,造型古拙,反朴归真。我认真地选购了几件,都是土得不能再土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