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网友问

标签:
书法《三希堂法帖》王珣伯远帖文化 |
分类: 翰墨情缘 |
《伯远帖》是中国书法瑰宝。它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被乾隆皇帝称为“三希”。这位书痴皇帝收藏了这三部法帖,并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后来,他又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萃其精要,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完成之后,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乾隆十七年,又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选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遂成完璧。三希堂法帖,以后有了不少刻本,到清代末年,流传已经很广了。
这些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我每到北海,必去那里观摩。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四本简装的《三希堂法帖》,报社的朋友张虎先生事先通气,印数不多,我赶紧让他帮我定了一套。那是紫红色软塑封,大16开本,启功先生题签。我拿到后,视若拱玉,一连几天,别的事什么都不干,就是读帖,家人说我简直痴了。
《伯远帖》只有47个字,但对这47个字,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究竟是什么意思,连句读都不同。近年,我见过很少几位研究者的释文,比较赞成郑春松先生的说法,他的释文如下:
“伯远有美好的业绩,真情期待侄子之成就。虽因疾病,但意愿长远。方获悉乃出乎意料,不刻在申时,分别于昨天。永远作为古人,宛如遥隔岭峤(五岭),不能上下相视。”(见《中国书画家网》 2010年3月10日)
说明一下:郑先生认为,伯远是王珣的子侄辈,这应是王珣写给伯远长辈表示悼念的信。
再稍加注解:“群从”的“从”,读作zong,是堂房亲属的意思,群从,就是侄子。胜业,原是佛家用语,这里做好业绩解。一般解读《伯远帖》,后面的句读都是“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郑先生在“出意”后加逗,别有新解。
附王珣《伯远帖》原文: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实。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