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留孙与《道教碑》(逛东岳庙会之一)

标签:
张留孙东岳庙永延帝祚道教文化 |
分类: 天地行走 |
每年春节都要逛庙会。这些年,地坛庙会去得最多,大观园、龙潭湖、朝阳公园也都去过。北京的庙会大同小异,总的感觉是乱哄哄、脏兮兮,虽有各种风俗绝技的展示,但摊位太多太乱,人太密太稠,地方太大太旷,逛下来太累太烦,提不起多大兴趣,但我的宝贝女儿对庙会有特殊爱好,如果不陪她,她会在初一独自逛地坛,这是她的保留节目。今年,她希望我陪她和上海来的表弟再去另外一个庙会,我只好同意。上网一查,决定去东岳庙,一是从没去过,二是这个庙实在有些来头。
东岳庙离我家其实很近,坐车也就是四五站路。没退休前,我每天上下班都路过这里;每周六或周日,我们夫妇总要和孩子到紫光电影院看电影,东岳庙就在紫光的斜对面不远处;我们为人民日报老领导举办的大年初一小型团拜,已经坚持了20年,近几年也都在东岳庙对面的“陶然居”举行。紧挨着“陶然居”,有一座巍峨壮观的三洞七幢琉璃牌楼,这是东岳庙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朝阳路从中间穿过,生生把它和庙宇割裂开来,让不少人以为那是一座独立的牌坊。牌坊正面和背面各镌有一块石刻,一面是“秩祀岱宗”,一面是“永延帝祚”。那字实在是好,每次路过,我都要欣赏一遍,它的一笔一划,我都熟悉得如同自己的签名,据说这字是明朝大奸严嵩写的,可见“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也有例外。呵呵,这么近,这么熟悉,却从没动过跨进东岳庙门瞅瞅的念头,岂非咄咄怪事?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离得太近了,反而被我忽略。
东岳庙,并非佛庙,而是宫观,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供奉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严嵩所谓“永延帝祚”,也不是祝祷世间帝业万寿无疆,而是希冀东岳大帝恩威永驻。庙乃神迹,所以庙址所在的这段路,至今仍唤作神路街。
说起东岳庙,就得说说张留孙。这个张留孙,是道教史乃至元代历史的一个重要人物。道教的流派甚多,其中有一派叫玄教,伴随着元代的兴亡,是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张留孙就是玄教的创始者和第一代掌门人。此人原是道教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朝觐元世祖的随员,后留侍阙下,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此后历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屡蒙加封,成为皇帝的宠臣。一个道人,在朝廷中有如此高的政治和宗教地位,历代都不多见。据史籍记载,他与他的弟子吴全节还是元代的帝王师,朝廷每有重大决策,或任命官员,排解纠纷,都会倚重这两位大师。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与张吴过从甚密,曾奉旨为他们造像,张留孙去世后,他不顾年迈体衰,亲自撰写了2700余字的碑铭并序,详细记述张氏生平。数月后,赵孟頫也去世了。他的碑文七年后被刊刻立石,全称为《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碑》,俗称《道教碑》。如今,这碑成了东岳庙的镇庙之宝。他的法书,当然也是书法史上的瑰宝。
赵孟頫的《道教碑》,是国家一级文物,现在就矗立在东岳庙的东院。为什么要立在这里呢?原来这座东岳庙,就是张留孙发愿动议,购置地产,只是尚未动工,就去世了,最后是由弟子吴全节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