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没有”了什么?

(2010-12-12 01:27:09)
标签:

程婴

《赵氏孤儿》

屠岸贾

陈凯歌

文化

分类: 随便说说

看了一场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那种看同名京剧曾被激起的揪心般的感动没有出现。

仔细想想,这个“没有”是那些“没有”的必然结果。

如果公孙没有了以身殉孤的义勇,韩厥没有了慷慨赴死的豪情,程婴没有了大义舍亲的决绝和假意告发、忍辱负重的坚毅,公孙和程婴没有了精心密议的谋划和争相死难的激昂,屠岸贾没有了嗜血成性的凶残,赵孤没有了誓报家仇的血性,所有这些都没有了,这戏还有世代传诵的千古义士吗?还有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吗?还有催人泪下、撼人心魄的戏剧效果吗?

从左传、史记到元杂剧、京剧,数千年的骚人墨客,把这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他们萃取了原有文本中的所有的精华,摈弃了哪怕一星一点的冗材,精雕细刻,完善提纯,这才造就了一部不逊于莎士比亚、莫里哀、果戈理等世界上任何一位戏剧大师的伟大经典。可是,陈凯歌恰恰把原剧最精华的东西消解了。

现在的电影变成了一杯放了一勺蜂蜜的白开水。

陈凯歌也有一个“没有”。他没有理解这部伟大戏剧的“戏核”。《赵氏孤儿》的戏核是“义”。这个“义”代表着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社会的秩序。屠岸贾杀死赵家三百口,是对“义”——社会公义的肆意摧残和毁灭性打击。赵家仅存的孤儿就成了“义”的一个符号。为了保存这唯一的火种,程婴、公孙、韩厥等人,或舍子,或杀身,最终都是要恢复和张扬这个“义”。陈凯歌却把这一切刻意弱化了。他改编的目的很清楚,淡化冲突,模糊性格,消解仇恨。程婴是被动地卷进了冲突,却主动地把孤儿送给仇人当义子,公孙是在程婴错判下窝囊地被杀,韩厥居然没有自杀而是苟且偷生了十五年,而赵孤在当了屠岸贾的义子后真诚地爱上他的义父……而这一切,据说是用现代理念去重新阐释传统。

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影“大师”,他们给我们的鸿篇巨制,常常是神经错乱的垃圾。

这也正是我们的时代的悲哀。我们已经没有了鲜明的是非,没有了准确的判断,没有了道德的高地,没有了精神的家园。我们的面前,是一片荒芜,全屏迷乱。

说明:原本今天写了《读报有感(续五十)》,但被“歉意”了,这是临时补写的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对联常带油味
后一篇:曾对两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