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7战友40年再聚首(一,报到)
(2010-11-23 14:08:25)
标签:
安徽6377部队插花庙胡集81分队学生连文化 |
分类: 似水年华 |
40年前的 8月13日上午,我乘90次列车离开上海去安徽,下午2时45分抵达蚌埠。“6377”农场在淮河饭店设了一个接待站,负责人告诉我和其他地方来的同学,第二天有车接我们去农场。
那年,我23岁,就这样被时代潮流,裹挟着,推搡着,融进了那个尚在文革混乱中的社会。
我们系的分配方案是7月25日公布的。当时,人大新闻系还剩两届毕业生待分配,我们70届按时毕业,69届延了一年,所以那年有两届四个班101名同学同时毕业。文革中,大学生都是要下基层“接受再教育”的,大家都有精神准备。这个方案,包括了三位侥幸分到部队的同学。各省的分配人数如下:
河北30人;辽宁19人;贵州12人;安徽10人;
广西2人;湖南2人;湖北2人;江西2人;
河南2人;四川2人;新疆1人;甘肃4人;
青海1人;内蒙2人;云南1人;山西2人;
黑龙江3人;陕西3人。
看这个单子,就知道都发配到了内地,用现在的话就是中西部地区,沿海省市一个没有。后来知道,到了省里,还要再分,有的是到农村公社甚至大队中学教书,有的到地方农场,也有像我们这样,分到部队农场的。
我是7月30日告别呆了五年的人民大学校园的。第二天回上海家中,和父母家人团聚。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看望亲戚朋友,到医院探视从外地回沪生产的姐姐,后来更见到我们家第一个第三代,我的小外甥。也抽空和大学、中学的好友们小酌了几次。
我们在蚌埠住了一夜,第二天,即8月14日,一起被分到“6377”的同学们,到车站集中领取行李,然后乘卡车在蚌埠市区转了一圈,算是游览市容,下午就奔赴“广阔天地”了。我们这个车同行者有30多人,人大的十几个(除了新闻系的,还有几位中文系、历史系的)、政法学院的十几个,还有几个是广播学院的。
“6377”是部队番号,隶属于安徽省独立一师,团级建制,团部坐落在阜阳插花庙镇的“劳大”,离蚌埠有数百里之遥。团部这边,有两个学生分队,82分队和84分队(连级建制),还有一个81分队,在胡集镇,比插花庙还要远50里。
我们这辆(也许是两辆,记不清了)卡车是个老爷车,路又崎岖不平,颠簸得厉害,路上不断出状况,所以跑了七八个钟头,晚上10点多才到团部。一路上印象最深的是,因为天热,老百姓光着身子在村镇路边睡觉,据说是为了省衣服,车灯照过去,白花花一片,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大开眼界。
到达团部时,小广场正准备放电影。我们在放映场见到了几位早几天分到82分队的同学。我们被告知,今晚就地休息,明天去胡集,我们被分到81分队。
81分队条件在几个分队是最差的,远离集镇,只有孤零零的几排土坯茅草房。我们学生睡三开间连在一起的大房子,每间房子大约二十人。没有电灯,点煤油灯。冬天生火炉取暖。4 个月前,已有清华、北大的同学分到这里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比我们分得早。我们被插到编好的班级里。我插到一排一班,班长叫顾圣世,北大的,江苏海门人,还有两位清华的,一位叫徐宏炳,一位叫郭海铭,都是上海人,我们后来成了好朋友。
第二天是星期天,但没有休息,上午让大伙晒晒被褥、衣服,下午就开始下地干活了,那天是捉豆虫。
农场的作息很紧张,早上5点吹起床号,浇菜地到6点半。早饭后,7点半到11点半劳动。午饭后,休息到3点,3点到4点,“天天读”(学毛选)。4点到6点半劳动。晚饭后,是班务会或其他会议时间,还有一个固定节目“谈心”,同学之间互相谈心,领导也可以随时找人谈心。自由支配时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