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鼓山

(2010-10-01 00:06:27)
标签:

蔡襄

福州

题刻

涌泉寺

鼓山

文化

分类: 天地行走

来过几次福州,都没到鼓山,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离市中心不远,只有十几里路程,而且车子可以开上山,省了不少时间。

鼓山主峰925米,据说山巅有巨石如磐,山风鼓荡,澎湃有声,故得名。山腰有著名的涌泉寺,为福州五大禅寺之首。寺始建于五代,宋代、明代香火最盛。惜明永乐、嘉靖两次毁于祝融,现在的建筑多为清顺康时期复建。

中国寺庙规制,大同小异,我们本想走马观花,看看就走,但正赶上了一场法事在大雄宝殿举行,就在殿外看了一会儿。众僧侣敲打钟磬,诵念经文,场面极为肃穆,少顷,一位女居士从侧面随着大和尚走近佛坛,虔诚跪拜,行礼如仪,后来又绕到门口的蒲垫行礼,仪式十分繁复。开始,我瞎猜是不是有人皈依,但同伴问了一下,知道是居士为去世周年的母亲做超度。

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摩崖题刻,鼓山的题刻是非常有名的,以前就有耳闻。这些题刻大多集中在东路,从主山道的一个岔口下得几级台阶,路边就开始有了,越往下走,石刻越多,到了灵源洞、喝水岩左近,山岩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石头,全是题刻,连成一片,蔚为大观。据统计,这里的题刻约有300余处,仅宋代的就达109处,可见这个涌泉寺在当年是如何了得!

 

福州鼓山 灵源洞西壁的石刻

   现存最早的题刻,是灵源洞东壁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到此一游”的楷书题名。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那年的一个秋日,天朗气清,蔡子与客游山逛景,累了在山石上坐下歇脚。蔡子说,这山上,有大寺,有好泉,林深草茂,巨石嶙峋,唯独少些人文气息,我们何不留点墨迹,为山色增光?众人称妙。但写什么呢?蔡子说,文章好坏,不在长短,写一条短新闻吧,于是唤人取来纸笔,挥毫写下24字:“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这真是一条可登上新闻史的标准短新闻,完全具备新闻最主要的四个“W”: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

蔡君谟即蔡襄,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书家,时任福州知州。尽管他是大官,又是名家,但请朋友游山,他作为东道主,具名时只能叨陪末座。离这块石刻不远,还有一处“忘归石”,三个擘窠大字,结字谨严,笔力遒劲,也是蔡襄所书。此外,最著名的题刻应属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寿”字,位于喝水岩下的泉壁上,字径约有四米,傲然矗立,雄视山泉。

 

福州鼓山 右侧就是最早的那块题刻
   

福州鼓山 蔡襄的“忘归石”

 
    福州鼓山 左下方是朱熹的“寿”字

 

    我所见到的年代较近的,有民国吴威的“遐想”两个大字,下有小跋:“民国十五年冬戌军榕城公余游鼓山追昔抚今不胜谢安冶城之感爰泐石以志之”。这个吴威,是福建军阀,曾加入护法军,当过团长、支队司令、旅长、国民革命军师长、福州城防司令等职。游鼓山时,正是他春风得意之时,但第二年此人就亡故了。民国的军阀并不都是草莽之辈,许多人很有旧学根底,诗书兼擅,如吴威的字就不错,诗也有气魄,他在福建莆田的何岭古道也有刻石一块,诗云:“剑气破山裂,马首来自东,高歌大风起,天与一关雄。”

 

 福州鼓山 吴威的“遐想”及跋文


    鼓山石刻,从宋庆历到清同光,再到民国,前后延续近千年,大部保存完好,内容诗、文、联、辞齐备,字体隶、行、草、楷俱全,对于书法爱好者,真是一个好去处。

在名山大川勒石题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美的自然风光,加上文人骚客的题咏,铸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这个传统恐怕是要失传了。我在一些景点,曾看到的不少所谓新石刻,真是叫人不敢恭维。题刻的内容不说了,单说那字,不少所谓“名人书法”,中规中矩的都不多,刻工更是极不入流,根本无法体现书法的神韵。泰山石刻至今已经2200多年,鼓山石刻也有近千年,而这些“新石刻”,我看也就几十年的寿数,风吹雨打,那浅浅的刀刻一定漫漶不堪了。前几天,在网友江南布衣的博客上,看到贵州一处景点,题刻竟然用电脑上的任政体,更是令人目瞪口呆。这样的题刻,不搞也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