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筝伴诵古诗词
(2010-08-15 00:58:39)
标签:
红丹丹古诗词盲人李白苏轼辛弃疾文化 |
分类: 生活笔记 |
今天下午,到朝阳文化馆非非小剧场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心目—古琴古诗词朗诵会”。主办方是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和北京戏剧家协会。
说它别开生面,是因为十三位朗诵者全部是视障人士(盲人),而为他们伴奏的是两位听障人士(聋人)。
舞台的幕布上挂着一个“LOGO”,那是束灯照亮的一颗微笑的心,下面写着一行字:红丹丹心目戏剧工作坊。这个工作坊是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的创举,它是中国首家为视障人士提供艺术体验的平台。去年,戏剧大师林兆华为工作坊排演了第一部戏: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名剧《盲人》,在北京引起了轰动。
14时30分,灯光熄灭。黑暗中,一群演员手牵手走进舞台。灯启,十三位盲人演员面向观众,一字排开,坐在折叠椅上。他们当然看不见座无虚席的观众,也看不见那颗微笑的心,但他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期待,也能享受到一份尊荣。
我一个个看过去,这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不同,年轻的大概只有二十多岁,年长的有的六十开外了;职业也不同,从他们的举止,我猜他们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学校,当然也有的来自国家机关,比如中间那个魁伟的汉子滕伟民,就是中国残联的干部,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是我多年的同事。演员们大多戴着墨镜,女士们有人化了淡妆,换了鲜艳的衣裙。
舞台左方,端坐着两位少女,一个红衣,一个绿裙,在射灯照耀下下分外醒目。她们是一对姐妹:姐姐叫吕香凝,妹妹叫吕佳璇。两人面前,一琴一筝。在整个朗诵过程中,她们用美妙的弦乐,轮替着为演员伴奏。
主持人出场了,这位英俊的男士,是红丹丹的志愿者兼艺术总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梁国庆。为了这台朗诵会,他和盲人朋友们,整整磨合了一个月。
朗诵会正式开始。梁国庆首先请小姐妹为大家各奉上一曲独奏,姐姐是《梅花三弄》,妹妹是《将军令》。主持人深情地看着这对姐妹说,她俩自幼失聪,她们怎么读谱,怎么练琴,怎么成为古乐演奏家,人们不难想见其中的艰辛。
演出进入主题——名家诗词朗诵。
诗词的作者,当然都是鼎鼎有名的大诗人:李白、苏轼、王观、岳飞、柳永、李之仪、李清照、范仲淹、陆游、辛弃疾,他们的作品,有的选一首,有的选两首,诗仙诗圣一级的则多选,比如李清照和辛弃疾各五首,而李白和苏轼则有六首。
“日照香炉生紫烟”、“将进酒,杯莫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红酥手,黄滕酒”、“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人们十分熟悉的诗词,一首接一首,在小剧场的上空回荡。只见演员时而激昂慷慨,时而哀怨伤怀;时而如少女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时而如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有趣的是,他们每朗诵完一首诗词,都要接着诵读一段“译文”,也就是用白话文把这首诗词翻译成新诗,新诗翻得很有韵味,想必也是出自名家之手。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掌声、喝彩声不断,台上台下,形成热烈的互动。我见演员有热泪盈眶者,观众有忘情欢呼者,他们实在是太投入了。
这次,滕伟民朗诵的是苏轼的《念奴娇》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他的嗓音浑厚,有些沙哑,按说条件一般,但他对作品理解得比较深,气息控制得很好,节奏感也较强,可用声情并茂形容。
工作坊全体演员最后演唱了李叔同的名曲《送别》和《春游》,李叔同是朗诵会选用的唯一的现代诗人。
土耳其电视台的两位记者做了现场采访。他们让我说几句话。我祝贺演出成功,也祝愿像红丹丹这样为残疾人服务的民间团体或曰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这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