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光寺记游(上)
标签:
宝光寺宝光塔寺院东方丈成都文化 |
分类: 天地行走 |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让我们尽情欢乐......”我正是怀着“红领巾”般的心情,在成都逗留的最后一天上午,游览了宝光寺。
决定只花了一分钟,但后来的惊喜,足够我回味终生。
那天,陪同我们的麻先生问:调研任务完成后,想到哪儿转转?以前多次来过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全都去过了,当然,这样的名胜,再去一次也是值得的……我们略显犹豫。麻先生说,那我建议去宝光寺。他在宝光寺所在的新都区工作过五年。我们后来才知道,他为此行做了精心安排。
走的时候,天还下着蒙蒙细雨,等到了寺院,雨停了。这是个好兆头。
宝光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这点略有所闻,但说每年前来游览、朝拜者在百万人次以上,我还是有点吃惊。
这座寺庙相传始建于东汉,但并无确切记载。至于宝光寺这个名字,是因宝光塔而得名,而宝光塔的始建年代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则是确凿无疑的,1996年5月寺内出土的《施衣功德碑》上,就有“开元二十九年”这一行字。
宝光寺果然与其他寺庙不同,我约略总结一下,有如下三大特色,首先是寺院中心有一座砖塔,这塔高三十米,密檐式四方形,塔身十三层,鎏金铜宝顶。有意思的是,站在塔下,明显可见塔身西斜,故有“东方斜塔”之称。这种“寺塔一体,塔居中心”,据说是早期佛寺的典型布局。我们见过大雁塔、小雁塔,也见过许多石塔、木塔,但塔都不在寺院中心。这说明,保存完好的早期佛寺已是凤毛麟角,而唐代以后,寺院的格局已经悄然生变了。
其次是殿堂塑像中除了佛界神仙,还有四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一对父子、一对祖孙。父子是新都乡贤,明代的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翰林院修撰杨升庵,一个宰相,一个状元,生前都是清官,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也都曾捐巨资修修葺殿宇,如今在山门哼哈二将旁边各占一席,表达了乡民对他们的尊敬和感念。祖孙则是人们熟悉的清代康乾二帝,这爷儿俩崇信佛教,被认为是尊者转世,所以厕身罗汉堂中,世代受到后人供奉。
第三是寺中文物瑰宝甚多,如梁代的千佛碑、唐代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宫遗础、明代《尊者陀罗尼咒》石幢、清代石凿舍利塔等,我们都有幸一睹真容。
我们在宝光寺最珍贵的记忆,都与最后这个特色有关。
参观完寺院的各大殿和文物精品馆,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年轻寺僧,把我们带到东方丈的一间密室,打开锁钥,让我们瞻仰“镇寺三宝”之首的佛祖舍利子,这是寺院给我们的最高礼遇。我们心怀感恩之情,正衣跣足,在安放舍利子的铜质镀金小塔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然后,屏息凝神,向两千五百多年前涅槃的佛祖致敬。这是两粒很小的舍利,一白一黑,安放在一个透明的水晶球中。密室内,一派肃穆庄严,我们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当离开密室时,麻先生悄悄告诉我,大和尚已经到了。
我们快步来到问本堂,只见一位身穿黄色袈裟,慈眉善目的方丈,笑吟吟地候在那里。他个子不高,面色红润,双手合十,颈上挂着一串长长的串珠,他就是宝光寺第二十五代方丈意寂禅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