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智词汇正在毁害汉语

标签:
name汉语低智词汇谦辞广州文化 |
分类: 随便说说 |
昨天的新华手机报有一条新闻,题目是“逃离北上广,是也?非也?”。初看莫名所以,细读方知,北者,北京;上者,上海;广者,广州也。上海的简称叫“沪”,广州的简称叫“穗”,这个约定俗成的叫法,恐怕已有一百多年了吧?至于“京”,以前是指南京,现在是指北京,也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我不明白,为什么改成莫名其妙的“北上广”?按这样的规矩,天津也不能叫“津”,得叫“天”,武汉不能叫“汉”,要叫“武”,重庆不叫“渝”,须叫“重”,好端端的省市简称,让这帮人全搞乱了。那么,广东、广西怎么叫?河北、河南怎么叫?湖南、湖北怎么叫?
“一直以来”,现在已成了某些明星和写手的常用词。什么叫一直以来?细细琢磨,就是从来的意思。人家认为,“从来”已经不够分量了,必须再加一倍的力度才够味。
“然后”,一打开电视,满耳朵“然后”,有的明星一开口就是“然后”。“然”是什么意思?是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如此。只有前面说了什么,才能“然后”,就是说,这样了,那样了,如此了,此后如何如何。开头就是然后,如同还没穿衣,就要出门。
“怎么说呢”?也是常见的链接词。其实,这应该是心理独白。下面怎么说才合适,才得体?完全是心理活动,不须说出的。不小心说出来了,也没关系,可以略加思索,想清楚再说,而且说一次足够。有的人接受采访,五分钟十个“怎么说呢”,结果说出来的话,比不想还愚蠢。
这样低智的语言,甚至影响了高层官员。某些官员,开口就是“我代表”,接着就是排比句,最后“我相信”。这话还用说吗?你的身份早就代表了。那些排比句,十分拙劣,分明是秘书关在屋子里憋出来的,谁也记不住,今天编的,明天就忘了,后天还得接着编。顺口溜一大堆,最后跟没说一样。其实,你只须说些大实话就够了。
我常感到遗憾,以前中国人起名,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这其实是中国名字的妙处。前些日子放《建国大业》,许多观众搞不清谁是谁,原因就是一会儿叫名,一会叫字,有时候还叫号。其实,名、字、号,各有用途。一般说来,正式场合称名,日常交往称字。你看现在,要么叫“老(小)某”,要么直呼其名。有时也觉得这样不够礼貌,怎么办?只好叫职务,什么“总”、“主任”、“部长”,没有官衔的叫“老师”,连老师也不是的只有叫“哥们”了,杂七杂八,不伦不类。有人说,又是名,又是字,太麻烦了。那要看怎么说,外国人更麻烦,不仅有(first name),有(family name),中间还有一两个甚至多个“middle name”,比我们复杂得多,人家并不嫌麻烦。再说,天下麻烦事莫过于吃饭,一日居然要吃三餐,从买择洗切,煎炒烹炸,到洗盘洗碗,简直烦死人。但是,难道咱们都绝食吗?
中国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一。几千年来,在这样的语文元素基础上,我们诞生了诗经、论语、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代小说等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产生了孔孟、屈宋、司班、陶谢、李杜、苏辛、汤徐等伟大作家。不要说骚人墨客,即使平民百姓,民间尺牍,也讲究敬称、谦辞的。只是到了上世纪中叶以后,才有了一种极不健康的趋势,以粗鄙、低俗、浅陋、直白为荣,好像不如此便不革命。到了文革期间,则满纸“就是好”、“不答应”、“放狗屁”、“砸狗头”了。
拨乱反正,语言也是重要阵地,这一点,无论肉食者,还是草民,都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