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庙会
(2010-02-19 01:01:33)
标签:
庙会摊位小吃装饰架洪流地摊中国文化 |
分类: 生活笔记 |
上海来了亲戚,今天陪他们逛龙潭湖庙会。好几年没逛庙会了,前几年去过地坛,感觉就是一个乱字,这次逛,也没期望有什么改进。
到了公园附近,已经知道庙会一定拥挤不堪,因为南二环边到公园的所有通道都被车辆挤满,我们转了半天,也找不到停车地点,忽见一个小区有车进入,就排在后面,等轮到我们,保安说只有一个车位了,要停就得先交40元,而且没有票。我们的车后,排了三四辆,也都进去了,可见“最后一个车位”,不过是个抬价的说辞。
我们是从西南门进园的,迎面是一副挂满大红灯笼的装饰架,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再往里走几步,立刻陷入游人的洪流。游人完全符合“老中青三结合”的革命原则,十多岁的少女少男,年轻情侣,推婴儿车的少妇,成熟的白领,白发盈巅的老人,还有背着收养的中国小孩的老外,至于我们这样,一大家子一块逛的也不在少数,大家亲密无间地把道路挤得满满当当。我想,人处在这样的环境,哪怕是国务院总理也无法进行宏观思维,人人只能看见鼻尖前那一寸地界。
洪流两侧,是连绵不断招牌堤坝。这些挂着各色幌子的摊位,把人流紧紧地抱持着,裹挟着。摊位中卖小吃的最多,而小吃又以烤串最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许多人手举肉串,挤来挤去,一不小心,就会蹭一身油。串棍扔得到处都是,地上油渍麻花,加上甘蔗渣、包装袋,垃圾秽物,肮脏不堪,一片狼藉。中国是饮食文化大国,于此可见一斑。
除了小吃,就是各种低档工艺品、绒布玩具、首饰、过气的书籍碟片,假古董、假名人字画也不少。正规摊位之外,路边的空地上还有地摊,卖糖葫芦的、吹糖人的、兜售风车的、设计签名的,还有些摊子卖的玩意儿很离谱:“羚羊角”、“犀牛角”、“老虎皮”、“老虎爪”……一个卖“老虎皮”的地摊不远处,就有一辆警车。禁卖品与警车和平共处,足以说明这些东西全是假货。
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大大的横幅还在,说明这里曾经演过戏。我的脑子里立即蹦出几个问题:谁来演过戏?演的什么戏?一共演过几次?如果庙会天天演戏,岂不是很好的文化艺术活动,为什么非要把庙会搞成小吃一条街?但我并不去打听,我的好奇心已经不年轻了。
被人群挟持着,只管跟着往前走,完全没有目的,还要经常前后照应,生怕走丢。不知不觉间,竟耗了两个钟头,已经绕着湖面转了一周,回到了起点。
检点半天行程,觉得我们不愧是自觉的共和国公民,逛庙会不忘为拉动内需做贡献。比如买了芝麻酥、花生糖、开口栗子;比如换了不少金属币,玩了投篮、套圈、掷包,赢得一堆劣质绒毛玩具;比如,还在公园旁边的“红状元”点了几个小菜,喝了几碗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