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芳斋与千里江山图
(2009-10-30 00:51:15)
标签:
书法漱芳斋图卷故宫王希孟文化 |
分类: 翰墨情缘 |
应一位在故宫做志愿者的大学同学之邀,27日用了一天时间到故宫参观。这位老兄退休后,通过考试,获得故宫志愿者的资格,每周至少一次到钟表馆担任义务讲解员。这样的志愿者,故宫有不少,据说其他国家级博物馆也有。
故宫的志愿者,是纯粹的志愿者,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还要倒贴交通和中午自助餐费。每次进宫,他要倒几次公交、地铁,还要步行一段路,忙活一天,再乘车回家,天早黑了,但他乐此不疲。他说,最大的乐趣是可以近距离观赏文物,免费听专家讲座,还有机会到外地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
上午8:45,我们一行六人走工作人员通道,从东华门入宫。先到办公区见识了一下故宫的“写字楼”,这是位于故宫东北部的一片红墙黄瓦的古建,每个小院门口挂着部门的牌子。里面犹如四合院,那四围的平房就是他们的办公室了。一位女士已在院子里等候,老同学告诉我们这是他的“领导”,也就是部门负责人。这位女士说可以先带我们看看漱芳斋,老同学大喜过望。他当了两年志愿者,从没奢望到淑芳斋,因为这里不对外开放,只接待国家领导和外国元首等贵宾。
漱芳斋是乾隆当太子时的读书处,后来又扩建成为皇家宴娱之所。这是一处大院,在御花园西。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座大戏楼,正对北边的书斋。书斋为工字型殿堂,进得书斋大门,明间也是过堂,两侧各有一室,东室就是太子书房。室内清净素雅,座椅、茶几、书橱、博古架,都是紫檀、黄花梨木精制。书房东墙有个大博古架,占了整整一面墙,陈列着形制不同的各种瓷瓶,应该每一件都是国宝吧。明间和次室之间有金丝楠木的雕花隔断。过堂连着北殿,北殿西侧有室内小戏台一座,面东,竹木结构,样式小巧,呈方形亭子式,可能是演折子戏的。一个书斋,居然有大小两个戏台,看来乾隆真是个戏迷。小戏台上悬挂着乾隆书写的“风雅存”匾额,前檐左右柱上悬瑶琴形木制隶书楹联一对:“自喜轩窗无俗韵,聊将山水寄清音”。“领导”说这是乾隆的御笔,我心里存疑。乾隆的行草遍天下,但隶书从未一见。
据说,漱芳斋的家具,都是参照文献按原样摆放的,只是多了一些座椅(也是红木家具,大约是为接待贵宾准备的)。
这次参观的重头戏是“故宫藏历代书画展”。这是一个系列展,本次展出的书法精品是王献之的中秋帖卷、李白的草书上阳台帖卷、苏轼的行书治平帖卷等。国画则有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卷、赵佶的雪山归棹图卷,扬无咎的四梅花图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等,共有64幅作品。这些书画珍品,大多在各类美术全集中见过复制品,现在面对真迹,当然要认真观赏一番。
王献之的中秋帖,其实是米芾临写,因为此帖用的是北宋才出现的竹纸和无心散卓笔,不可能是王献之真迹。但它保留了王献之原作的神韵,气势贯通,笔墨酣畅,所谓“运笔如火箸画灰”,实属难得的精品。此帖也是清高宗的“三希”之一。唐代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但传下来的墨迹仅此二十五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原作虽为草书,也有行意,落拓不羁,雄浑大度,惜间有漫漶,不易辨识。历代藏家多有题识,但只有乾隆为之释文并作跋语,这也是这位风流皇帝的一大贡献。
国画诸作中,最令人嗟叹的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张青绿山水长卷,山峦起伏,泉瀑奔涌,林木蓊郁,江波浩淼,展现了祖国的一片大好河山。王希孟其人,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但他的事迹,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百度”一下,也只有如下文字: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看了此图,不禁让我想起唐初的王勃。这两个“王”,一唐一宋,相距400余年,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的奇才旷世,同样的天不假年,他们以各自短暂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两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这就是滕王阁序和千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