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集与张季鸾(之三)初见姑父

(2009-10-18 15:19:03)
标签:

高集

姑父

姑妈

民立报

张季鸾

天津

分类: 报坛旧事

高集的父亲在高集6岁时离开家乡到天津投奔张季鸾。两年后,高集也随母亲和哥哥迁居天津。

在老家时,童年的高集就常听长辈讲起姑妈姑父,说姑妈是大家闺秀,长得很漂亮,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但天生聪颖,熟读《红楼梦》,对红楼故事滚瓜烂熟。而姑父,是当今的名人,国学底子很深,以后留学东洋,学贯中西,写文章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母亲还说过,男孩子就该像姑父那样,才能给家乡长脸。高集幼小心灵里,早就对姑父十分景慕了。

当然,真正了解姑父,是在高集长大以后。

张季鸾是在武昌起义爆发回国的,他协助于右任办民立报。民国成立,于右任推荐张季鸾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他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这是张季鸾生平最得意的三件事之一(另两件是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荣誉奖章、50岁得子)。同日,他在南京向上海民立报发出专电,报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和孙中山就任的消息,这是中国报纸的第一份专电。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以后,张季鸾结束了短暂的从政经历,开始文人论政的生涯。他先后在民立报、民信日报、中华新报担任主笔或总编辑,撰文激烈反对袁世凯复辟和段祺瑞卖国,曾被当局两度逮捕。1925年,中国最著名的报章大公报因经营不善停刊,次年张季鸾和老朋友胡政之、吴鼎昌一起接办大公报,这就是新记大公报。

张季鸾是位伟大的爱国者,只是爱国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一不搞实业,二不当官,三不加入任何党派,只以一介书生的身份,贡献言论,“以文论政”,“新闻救国”。1926年6月1日大公报重张之日,他就在社评《本社同仁之志趣》中,郑重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从此主持大公报笔政达15年之久。据统计,从辛亥革命时办民立报到1941年去世,他大约写了3000篇文章,绝大部分是社评。这些文章,无一不与中国的前途、命运相联系,无一不渗透着张季鸾的情感、才思和诚悃。

高集8岁那年,和母亲、哥哥一起到了天津。当天,天色已晚,父亲把他们接到姑父家暂住。姑父家在罗斯福路四面钟附近。高集问姑妈能不能见见大名鼎鼎的姑父?姑妈告诉他们:“姑父不在家,上报馆了,明天再见吧。平时,你们可不敢大声说话,姑父身体不好,晚上做夜班,上午要睡觉的。”

第二天中午,姑妈见了高集,说,姑父要见你们,快去吧。高集和哥哥高之侠轻手轻脚地踅进门,只见一个身材瘦削、面目清癯的老头儿坐在一把圈椅里,很和气地说:“来了?昨天路上累不累?”又问他们几岁,上什么学。他们站得远远的,怯怯地回答了,并不敢靠近。姑父笑嘻嘻地对姑妈说:“你跟娃儿都说啥了?看把娃儿吓的。”

在高集的心目中,姑父一定是个西北大汉,威严、伟岸,声若洪钟,没想到姑父却是如此和气、说话声音不大的小老头儿,其实,那时的姑父也才40岁。以后,高集在午饭或晚饭时偶尔能见到姑父。这时,姑父会抬头招呼几句,然后埋头吃饭。多数情况下,高集和哥哥不敢打搅他,转身就出去玩了。

张季鸾喜欢京剧,更喜欢昆曲,戏院里有他的专座,看戏就是他最好的休息。他常和高集的父亲一起去戏园子。有一次,还把高集也带上了。看完戏,他就径直坐包车去报馆。

高集的父亲后来挣了些钱,在外面买了一栋小楼,搬出了张宅。每逢春节,他们都要到姑父姑妈家拜年,姑父总是很慈祥地摸摸两个侄儿的头,让姑妈给每人两块钱。即使过年,姑父也很少休息,吃完年饭,就匆匆离去,似乎从没有和大家一起守过夜。

高集知道姑父是办报的,也知道他是写文章的,但为什么非要在夜里写呢?他怎么也想不清楚。也许这点小小的好奇心,播下了一颗种子,十多年后,终于在他的心田发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