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12)
(2016-01-26 21:11:33)记得也是在少年时代吧,具体的年月日我己经记不起来了,但记得那场叫做《决裂》的电影在我们上蔡县演出时,大型的海报贴得满街就是,十字街的东侧贴了一张特大的海报,我们南街里也贴了一张,电影院的对面贴了一张。我没有到西街和北街去,估计那两个街上贴的也是有的。不仅如此,各个学校里也必须得包场,也好让学生们受到这种特定的教育。
我看这场电影时,是学校里包场看的,究竟是在小学,或是在初中一年级,我现在有些记不清了,总之,我们是包场看的这场电影。在我的模糊记忆里曾记得电影中的这样几组镜头:
刚开始便是一个农业大学的新任校长,走在去任职的路上,而一些学生们正在学校里参加着大学的招生考试,那场考试既不是全国统一招生,也不是各省的统一招生,而是他们学校自己的招生,看起来是自由的很。不过,在电影开始时,表现得也象真的似的,有老师在监考,很多的学生坐在桌子上在认真的答题。而在学校大门的外面,则围着很多的当地农民,他们也是来考大学的,他们也想上大学,但他们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有的甚至都不识字,所以,按照学校的招考规定,他们这些人只能是被关在学校大门之外。
但新校长的突然到来,却让这些本不该进入大学的当地农民们走进了大学之门。
新校长看到了学校门外站着的众多农民,心中很有感慨啊!他又看到旧式教育体制下进行的大学考试,他便一步走进考场,对那监考的老师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后,便放这些守侯在大学门外的农民们走进了考场,然后,他拉着一位打铁青年的手,猛的举向了空中,他指着那打铁人手掌中厚厚的茧子,向全体人员,也是向全社会的人们,更是向旧的教育体制大场的说:这就是资格!这样的学生不收,还能收什么样的学生呢!紧接着,他便又把当地一位农妇招进了大学,原因也是她苦大仇深,接下来便是一些农村青年代替了正在参加考试的真正的学生们。
从这里开始,这所农业大学便以农民为师,先是让学生们通过劳动建造自己的校舍,然后,又让一些老农担任学校的教师,让学生们在农村的种植实践中去学习农业知识。
这里面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就是刚开始被举起手的那位青年铁匠,一位便是那位妇女,还有一位是想通过上这个大学,为自己谋点福利的农民,还有一位就是真正的,通过学生的考试招生招来的学生,他是真想在这所大学里学习点理论知识的人,当然,他更是旧式教育的代理人了。
校长带着这些起主导作用的学生们很快的便参与到了生产实践中去了,而那位被招来的学生呢!则是什么也不会,只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背书,那时的有句说法就是说他的,叫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记得是当地农村里出了一件什么大事时吧,全校的学生都跑去救助去了,而这位孔老夫子的徒帝,则把两耳用棉花塞起来,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背书呢!不仅如此,他的母亲来找他时,他竟装着不认得,把他的母亲气得是上气不接下气,电影画面随即便切换到了当年了,在当年这位学生背着柴火光脚走在雪地上,空中还刮着旧社会那种讨荒要饭的风,是他的母亲接过了他的柴火捆子。但此时的这位学生,则是穿着尖头皮鞋,戴着一付墨镜,楞是不认得他娘,这也是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的,也就是一些被推荐上大学的学生们,只要一走出村庄,便就会成为这样的人,当时叫做: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那时就是有这种说法,所以,在电影中又特意的进行了刻画。
还有一位教授,只知道教书,不知道社会实践,人走完了,他还在拿着他的模型,讲他的马尾巴的功能呢!
另外一个典型,便是一个想投机的学生,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初时是想学得一点删猪娃的手艺,只想着学一点手艺能挣钱就行,没想到学得知识为人民服务,他的这种思想非常狭隘,尤其是他的父亲,当他学会了这门手艺后,他的父亲便拉着他让他去给人家删猪娃,不让其再上学了。当然,这位学生后来在校长的教育下,也走上了正道,投身到火热的大革命之中去了。
其它的学生则都是正面的形象,尤其是那位铁匠和那位农妇,果然是按照校长的指示进行学习,成为一两名农大的优秀学生。
《决裂》这场电影一放,我们这些不谙事是的学生们更是不想再上学了,老师也不敢深说了,教课很快的便成了应付了,学生们学不学和老师们没有半点干系,老师教不教也和学生们没有什么关系了。家长们也被那时的形势所左右,谁也不敢再谈学习之事了。
我们无法选择的便走进了这场大风潮的深水区了,个个都成为了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的小将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