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团队今天参访了库车的几大佛教遗址、重要历史遗迹,包括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库木吐拉石窟群、苏巴什东、西大寺几个地方。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
苏巴什东佛寺遗址
苏巴什西佛寺遗址
克孜尔千佛洞前的鸠摩罗什像
克孜尔尕哈烽燧
“看尽龟兹十万峰,始知五岳也平庸”。就在龟兹群峰之中,克孜尔尕哈烽燧以其连体双塔造型,矗立在库车河畔,成为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地标。“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汉意是“红色的哨卡”,或是“红嘴老鸹”等。
克孜尔尕哈烽燧建于汉代,是目前时间最久、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所谓烽燧,夜里点火为烽,白天放烟为燧,烽火狼烟一起,警报一路传递下去,直达长安城。它作为汉代的报警系统,是长城向西的延伸。烽燧是西域大地的边防前哨,它遍布天山南北,与古丝绸之路中道、北道走向一致,护卫着丝路的畅通。
古朴的克孜尔尕哈烽燧高大完整(高达15米),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夯土结构,尚存木栅残迹的顶端则是了望楼。站在烽燧脚下,视野十分开阔。环顾四周,望不到人烟,只有苍茫的大地、绵延的高山和深深的峡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令人们的想象力活跃起来。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新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邮政部门曾经在1994年为它发行纪念邮票,但是票面的文字说明有误——应为“克孜尔尕哈烽燧”,却写为“克孜尔烽燧”。于是,这一邮票就成了有价值的“错票”。
克孜尔尕哈千佛洞
克孜尔尕哈千佛洞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库车县城西北13公里的山沟内。为唐代遗址。共有46个洞窟。解放前大部份被毁。现在较完整的洞窟有38个,其中19个为支提窟,19个为毗河罗窟。窟中壁画多为佛本生故事像,以及披甲、剑,脚著长革动靴的龟兹武士供养人像等。较为特殊的是第24号窟,为七角形平面,窟中有中心柱,左右开甬道,后壁有隧道,且又是平顶的支提窟,此种形式为其他窟群所罕见。有壁画的洞窟共11个,其题材、风格与克孜尔干佛洞大致相同。该石窟表现在窟形上比罗窟众多,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则较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库木吐拉石窟群
石窟群位于库车县城西南30公里渭干河畔的悬崖陡壁上,沿河修凿,共有110个窟。由于修建水电站的缘故,下层大部分石窟浸在水库中,遭到严重损坏。
大部分窟形是中心柱式。有前殿,后壁为中心柱,两旁有窄小通道,围绕中心柱。一般在此中心柱前壁有一佛龛,或塑坐佛,或塑立佛,甬道两侧都有壁画,中心柱后壁常见有焚棺图,或为涅图,其对面则为八王分舍利的八王肖像。在前殿的窟顶,为一佛一供养人,以树叶状组成须弥山菱形格中画有供养人和菩萨。有两个窟的前厅窟顶有太阳太阴图,也有少量大型净土变和弥勒下世壁画,有天宫伎乐图。除此,还看到有一类礼拜窟为四方窟式,中心有佛坛基,窟后壁有大型净土变。还有一类为方形窟式,穹隆顶,顶上有护法神或菩萨像,作条幅围绕。此洞窟式,在沟口窟中也可看到。在洞窟中见到有龟兹文,汉文和回鹘文题记。在45号至46号窟之间的壁上,见到有汉文“智月、善悟、大宝寺、定诠”等和尚和佛寺名称。尢其珍贵的在67到68窟过道中见到如下字样:
“建中六年六月四日河东郡郭十九”
另外,15窟可见到有“西州□使……”等。
这些汉文题字为探寻汉文化在此地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摄影:潘劲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