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友文萃 |
“回眸千年,我们眼中的玄奘”专题网友文集
跨越千年的对话,让人明悟得失
谈笑靖
我想了好久,说:“没有” 。
记者似乎对我的回答不太满意,继续引导我:“用这么长的时间走这么远的路,总是希望收获些什么的吧?”
我说:“不好意思,真的没有想过要得到些什么。”
这位记者沮丧地换了一个问题。
记者B:“如果你被选上了,你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获得些什么呢?”
我说:“走出去了,就知道会获得什么了,坐在这里想是想不到的。”
记者B又问道:“那为了参加这次活动,你要放弃些什么?”
我说:“一无所有的人谈什么放弃呢?”
我又补充道:“其实,就算哪都不去,守在这里,也不代表不会失去那些我们以为拥有的东西。”
贞观三年,那一年玄奘和我同岁,据说因感各派学说纷歧,佛经残缺不全,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求取真经,探本究源。那时候的玄奘已经是“游学于洛阳、长安、成都及江南各地,求教于名僧,执经问”,很快就在佛学界崭露头角,声名鹊起,有“佛门千里驹”之誉。
去国西行,当年的玄奘要放弃的,自然比今天的我更多。问一声古德呵,你去,你舍什么而去?你行,你求什么而行?
许久、许久,有一把声音穿越历史的重门,自那高处沉沉向我俯示:
那一年长安的月光清冽,夜夜凉如水,可清凉不了众生的恼热啊,清凉不了。
那一隅有佛陀的话语自书页上剥落,那是凝固的论典,不是真理啊,不是。
真理应是那明明灵灵的生命,生命应是那行行进进中的凛然。
于是我走了,舍浮名,求真经。
但是我的走中有不舍,不舍在生死中流浪的有情,固执不舍。
而我的求中有不执,不执文字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不要因为那还在飞扬的尘土,就断定我刚刚离开,将你的脸贴近我的脚印,尘土是热的,脚印已冰凉。
不要因为那已经凝固的脚印,就断定我早走远,用你的舌头濡湿旋转的尘土,发烫的是尘土,欢飞的是我。
我不在这里,却没有离开。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我合掌,送别那渺然天音。如果再有人来问我希望从这一次活动中得到什么,我想我终于可以回答:我想得到生命本身要给予我的答案。如果有人来问我为了这次活动需要放弃什么,我会说:放弃我的懦弱吧,勇猛精进!
[编者注: 作者为“重走唐僧西行路”活动护送行者的入围面试者。上文为本博客“回眸千年,我们眼中的玄奘”专题特别邀稿,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或刊登请征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