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最新动态 |
G = 甘霖
C = 重走唐僧西行路网站工作人员
C:听说您在为这首词谱曲的时候,很是激动,认为这是一首十分难得的好词?
G:是这样,收到歌词后,我觉得词写得非常棒,兴奋得立即开始谱曲,而且是一字不改,2个小时左右便完成了曲子初稿。在进棚录制前,曲子经过了数次修改,最后终于完成,这也是一个构思不断成熟的过程。
C:在创作《和风东来》的过程中,什么事情是让您感受最深刻、最困难的?
G:我想应该是在分寸感的把握上,这非常考验作曲家的把握能力。因为这首曲子不同于一般歌曲,它的主题会使曲子的创作方向容易变得沉闷或容易变得欢快。活动的性质要求主题曲创作在风格上显得大气、不俗,在韵律上应该朗朗上口,但词的内容决定了风格不大好把握,因此我们不能把这首歌做成宗教音乐,也不能往流行风格上靠,更不能写成民歌,所以我采用了国际化的弦乐而不是用民乐形式来表达,这也是与具有国际文化交流性质的活动相称。
C:最后问您一个问题,您了解重走唐僧西行路活动吗?您对此次活动有什么看法?
G:活动本身规模非常宏伟、立足点高、具有历史视野,许多创意都非常了不起,而且活动可以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胸怀和眼光。我认为,这次创作的主题曲以音乐陈述历史,本身歌词也十分打动人,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应该能帮助老百姓了解、接受、认同这项活动。
C:好,谢谢甘老师,感谢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顺利完成录制!
G:好的。谢谢。
L = 赖亚滨
C = 重走唐僧西行路网站工作人员
C:您是活动组委会的副秘书长,是什么触发了您的灵感使您写出了这首词?是在工作上的一些感受吗?
L:的确有这方面的影响。在参与活动后,我接触了不少国家宗教局领导、宗教界人士,更多地认识了佛教文化,也更深入地了解了玄奘大师的详细事迹和坚韧精神。随着接触的深入、认识的加深,自己脑里也时常会浮现出玄奘在漫漫黄沙、巍峨葱岭上孤身跋涉的苍茫景象,这种景象也直接地为自己创作歌词提供了不少灵感。当然,玄奘大师的坚韧精神举世无双,自己尝试通过语言对玄奘大师当时的行为、心境作概括性的、体验性的理解,但感觉在反映的准确、贴切程度上还是远远不够的。
C:不少音乐人看了您这首词后都觉得写得意境深远,大气磅礴,您是怎么看的呢?
L:我想,意境并非我所创造的,应该说,这首词是希望对玄奘大师万里独行、舍身求法的大无畏精神作一种刻画和体现。另外,我在创作时也借用了一些佛教独有的偈语和说法,或许这也能体现一种独特的佛教文化韵味吧。玄奘身处大唐盛世,西天取经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件盛举,胜过千军万马,鏖战沙漠。这里面既包含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又含有先人“和同天下”的一种理念。根据这些元素来写歌,本身就具有了大气的基础。
C:您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为这首歌取名为《和风东来》吗?
L:其实歌名并非纯粹自己的创作,而是借用了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提出的“和气东来,和风西送”的和谐理念。叶局长表示,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有“和气东来”;面对着不安宁的西方,可“和风西送”。本次活动以“和平、和谐、融合、合作”为主题,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很好的实践和支持,也是对和谐世界理念的一种提倡。所以在写词时,我借用了叶小文局长提出的概念,定名为“和风东来”。
C:好,谢谢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
L:好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