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曲作者谈活动主题曲《和风东来》

(2006-06-08 12:22:18)
分类: 最新动态
     重走唐僧西行路的活动主题曲《和风东来》已经录制完成,并将很快和大众见面。这首在音乐人眼中被称赞是“气势浑厚、意境深远”的《和风东来》是如何创作出来的?透过在词、曲作者紧张工作间隙和他们的片刻闲聊,本网工作人员对这首歌的缘起、创作经过和内涵作了基本了解。
 
   《和风东来》的创作是先有词,后谱曲的。歌词刚刚面世,便传到了负责为本次活动作曲的北京资深音乐人、著名作曲家甘霖手中。据甘霖透露,北京不少音乐界人士认为歌词写得十分大气,很有意境。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就言简意赅地评价道:“这是一首好歌,词好,曲好。”
 
   在主题曲进棚录制的两小时前,本网工作人员拨通了身在北京的甘霖老师的电话,电话的那头,声音略显嘶哑、疲惫。据说甘老师当时也是为了录好歌一直忙活,几晚没有睡好觉了。
   下面是本网对甘老师的简短采访文字记录:
 
G = 甘霖
C = 重走唐僧西行路网站工作人员
 
C:听说您在为这首词谱曲的时候,很是激动,认为这是一首十分难得的好词?
G:是这样,收到歌词后,我觉得词写得非常棒,兴奋得立即开始谱曲,而且是一字不改,2个小时左右便完成了曲子初稿。在进棚录制前,曲子经过了数次修改,最后终于完成,这也是一个构思不断成熟的过程。
 
C:在创作《和风东来》的过程中,什么事情是让您感受最深刻、最困难的?
G:我想应该是在分寸感的把握上,这非常考验作曲家的把握能力。因为这首曲子不同于一般歌曲,它的主题会使曲子的创作方向容易变得沉闷或容易变得欢快。活动的性质要求主题曲创作在风格上显得大气、不俗,在韵律上应该朗朗上口,但词的内容决定了风格不大好把握,因此我们不能把这首歌做成宗教音乐,也不能往流行风格上靠,更不能写成民歌,所以我采用了国际化的弦乐而不是用民乐形式来表达,这也是与具有国际文化交流性质的活动相称。
   我在创作中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宁静的心境,所以需要一直注重理智和情感的结合,以理性揣摩,然后以感性来表达这种心境,如此来回反复,直到每个细节自己都满意。可以说,《和风东来》的创作是自己音乐生涯中最具难度的一次,甚至比交响乐的创作还要难。
 
C:最后问您一个问题,您了解重走唐僧西行路活动吗?您对此次活动有什么看法?
G:活动本身规模非常宏伟、立足点高、具有历史视野,许多创意都非常了不起,而且活动可以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胸怀和眼光。我认为,这次创作的主题曲以音乐陈述历史,本身歌词也十分打动人,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应该能帮助老百姓了解、接受、认同这项活动。
 
C:好,谢谢甘老师,感谢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顺利完成录制!
G:好的。谢谢。
 
   在多年的音乐生涯中,甘霖老师曾多次为各种词作谱曲,但他说,每次谱曲他都毫不例外地会对词内容作或大或小的改动,而这次为《和风东来》写曲,他却一改习惯,没有改动一个字。在甘霖心目中,这首自己没有改动一个字的词不但有古诗词的韵律,而且适合现代歌曲的传唱,应该是音乐界行家的创作,词作者对词的创作有丰富的经验,对活动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有很贴切的体验。但作为资深音乐人的甘霖老师这次却看走眼了——据词作者,也是本次活动组委会的副秘书长赖亚滨透露,自己之前并没有从事过音乐创作的内容,甘霖老师在知道了这个内情之后也连呼“没想到,没想到”。
 
   6月5日晚上,第二天即将飞赴北京出差的赖亚滨抽空接受了本网工作人员的简短采访。
 
L = 赖亚滨
C = 重走唐僧西行路网站工作人员
 
C:您是活动组委会的副秘书长,是什么触发了您的灵感使您写出了这首词?是在工作上的一些感受吗?
L:的确有这方面的影响。在参与活动后,我接触了不少国家宗教局领导、宗教界人士,更多地认识了佛教文化,也更深入地了解了玄奘大师的详细事迹和坚韧精神。随着接触的深入、认识的加深,自己脑里也时常会浮现出玄奘在漫漫黄沙、巍峨葱岭上孤身跋涉的苍茫景象,这种景象也直接地为自己创作歌词提供了不少灵感。当然,玄奘大师的坚韧精神举世无双,自己尝试通过语言对玄奘大师当时的行为、心境作概括性的、体验性的理解,但感觉在反映的准确、贴切程度上还是远远不够的。
 
C:不少音乐人看了您这首词后都觉得写得意境深远,大气磅礴,您是怎么看的呢?
L:我想,意境并非我所创造的,应该说,这首词是希望对玄奘大师万里独行、舍身求法的大无畏精神作一种刻画和体现。另外,我在创作时也借用了一些佛教独有的偈语和说法,或许这也能体现一种独特的佛教文化韵味吧。玄奘身处大唐盛世,西天取经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件盛举,胜过千军万马,鏖战沙漠。这里面既包含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又含有先人“和同天下”的一种理念。根据这些元素来写歌,本身就具有了大气的基础。
 
C:您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为这首歌取名为《和风东来》吗?
L:其实歌名并非纯粹自己的创作,而是借用了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提出的“和气东来,和风西送”的和谐理念。叶局长表示,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有“和气东来”;面对着不安宁的西方,可“和风西送”。本次活动以“和平、和谐、融合、合作”为主题,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很好的实践和支持,也是对和谐世界理念的一种提倡。所以在写词时,我借用了叶小文局长提出的概念,定名为“和风东来”。
 
C:好,谢谢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
L: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