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贺兰口距银川城50余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俗称“豁了口”。山口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除白芨沟的是用颜料作画,其他的都属于岩刻。贺兰山东麓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2、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
一、银川世界岩画馆

3、

4、银川世界岩画馆,座落于贺兰山岩画的荟萃地—贺兰口岩画风景名胜区,建筑面积约为4106平方米,展区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画专题博物馆。
5、馆内收藏、保管、陈列世界各国的岩画图录资料信息,对世界精品岩画遗产进行系统介绍;开展多种类、多层次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与世界各地岩画专家及组织进行工作和学术交流;展示贺兰山岩画研究成果,普及岩画等人类史前知识,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推进岩画深入研究;建设中国最具影响的岩画信息资料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
6、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7、银川世界岩画馆分为
“六厅一中心”,即序厅、中厅、世界岩画厅、中国岩画厅、贺兰山岩画厅、原始艺术厅及信息资料中心,并附设专题展室、报告厅、文物修复室等。集中展示了全世界30个国家、200多个岩画点的精品岩画图录、拓片、脱模复制品、油画仿制品、实物以及与岩画同时代产生的原始艺术品,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画专题博物馆。
二、贺兰县岩画
贺兰县岩画分布特色:①小西峰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多为凿刻法,也有个别的使用磨刻方法。②白头沟岩画,白头沟沟口有一小山梁将沟的出口成两部分,北口俗称叉子渠,岩画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弯处,均面东南。凿刻了羚羊、岩羊、北山羊、飞雀等动物,又有牧马图,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饰。③插旗口岩画,插旗口位于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的贺兰山东麓,内容有人面像、符号和动物。④贺兰口岩画,沟口开阔,面对黄河,沟内泉水流淌不止。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断崖石壁上,以沟口北崖向阳的岩画数量居多。岩画保存情况不一样,位于沟崖北侧的岩画保存明显好于南崖的崖面。⑤苏峪口及回回沟岩画,苏峪口俗称“宿嵬口”,岩画分布在苏峪口沟谷两岸,迤南至回回沟,原来调查岩画的数量有200幅,现存的岩画仅有几十幅。

8、
银川市境内贺兰山东麓,分布着极为丰富的岩画遗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贺兰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和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
9、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内容绝大多数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岩画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从画面的风格、题材和内容及剥落的情况看,贺兰口岩画的凿刻延续时间很长。
10、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11、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12、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13、

14、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15、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16、

17、
贺兰山脉又称阿拉善山,均是蒙古语野骏马的不同谐音。地处阿拉善高原之东,银川平原以西,为内蒙古和宁夏界山。以山脊分水岭为界,西坡在阿拉善左旗境内,东坡属宁夏。

18、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瀑布从沟内流出。

19、
20、贺兰山也是我国农耕民族和猎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史上曾有猃狁、姜戌、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狩猎放牧,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21、
22、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我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贺兰山还是我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23、
拍摄时间:2012年8月
拍摄地点:宁夏银川市贺兰县
气候条件:晴天、白天气温24度、气温舒适
关
键
词:贺兰山、贺兰山岩画、全国重点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存
风景指数:★★★★
线路特色:岩画、艺术画廊、自然风光、文化遗产
拍摄器材:Canon 5D2
三、宁夏博物馆馆藏相关贺兰山岩画文物
24、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侧,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层。主体建筑蕴涵了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
25、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布局,贴应了回族自治区的“回”字。出入口立面借鉴了伊斯兰民族风格,与三层外墙局部装修所采用的玻璃幕墙,形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感的强烈对比,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上部透空隔架与下部石材结合,充分表现整个建筑优雅、简洁、均衡、沉稳的个性。外墙装饰所运用的迦陵频伽、力士志文支座等建筑构件形象,以及四个大门使用的装饰图案,都是宁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26、宁夏博物馆现馆藏文物近四万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四千余件,经鉴定确认的国家一级文物159件。新馆一、二、三层所陈列的通史篇、专题篇和临展篇三大版块十二个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宁夏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27、石刻史书厅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序——最初的家园、岩画——留刻在石头上的生命印迹、保护研究——我们正在做和还需要做的。通过大量实物、拓片、图片等将岩画丰富的信息传达给参观者。
28、本展厅把宁夏岩画放到世界岩画的大环境范围中展示比较,努力寻求文化的共性,使其更加丰富完整;并且不回避岩画中内容研究的不确定因素,并以此为展览特色,使之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

29、宁夏博物馆现馆藏岩画文物。
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特征: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部分文字介绍和地图为网络下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