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漫游五-乐山大佛

标签:
四川天府漫游世界遗产名录四大佛教名山彩虹桥旅游 |
分类: 旅游与户外 |
时
地
天
景
图一: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二:
图三: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等组成,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图五: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
图六: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图七: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近几十年,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
图八:大佛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
图十: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图十一:大佛造型庄严,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使它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图十二: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宋时称“天宁阁”,毁于明末的战乱。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
图十三: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
图十五: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寺门正中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
图十六: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葺(目前正在进行新建和修缮)。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于1930年建成。
图十八:传说唐朝初年,凌云寺里有一个老和尚叫海通。当时凌云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
图十九:塑有大佛发起建造者海通法师、以及继任建造者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图二十一: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是四川文物保护单位。
图二十五:乐山大佛与乐山城隔江相望,这里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
(部分文字来源网络)
四川其它地区行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