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原大地之三:龙门石窟

(2009-10-25 10:18:20)
标签:

河南

洛阳

龙门石窟

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

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

分类: 旅游与户外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佛教艺术宝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一: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自古以来,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中原大地之三:龙门石窟

图二: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三: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四: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五: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六: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中原大地之三:龙门石窟

图七:龙门石窟中的佛像,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八: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九: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一:奉先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二: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三: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四: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五: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六:东山石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七: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八:香山寺位于香山西坳,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十九: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

 

 

中原大地之三:龙门石窟

图二十: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

 

 

中原大地之三:龙门石窟

图二十一: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香山寺气势磅礴,与龙门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与龙门东山石窟,白园并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二十二: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图二十三: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中原大地之三:龙门石窟

图二十四: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原大地游记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