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吉振宇
吉振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254
  • 关注人气:6,0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老湖畔的文学回响 (转)

(2014-05-27 14:03:17)
标签:

吉振宇

吉林日报

小说

恐怖阶梯

文化

分类: 心情日记
        本文原载2013年10月31日《吉林日报》,今早朋友打电话我才知道这篇文章。上面介绍了我的小说,非常感谢《吉林日报》及作者战宇婷

 

苍老湖畔的文学回响 
——新世纪松原文学界发展情况漫评
战宇婷

 

    松原市是满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少数民族作家众多,创作上地域风格和民族色彩浓厚。新世纪以来,松原文学界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都收获颇丰。小说创作以苏赫巴鲁为代表,多以少数民族历史题材为主;诗歌、散文方面地域色彩、乡土情怀浓厚,形成了独特的“查干湖诗歌群落”现象;作品译介领域,以包玉文为代表,大量蒙语优秀作品被翻译过来。可以说,松原文学界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已形成了各个领域齐头并进的整体方阵。

    小说创作立足本土文化

    鲁迅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松原小说创作正是立足本土草原文化、渔猎文化的基础上回溯历史,还原历史。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如蒙古族作家苏赫巴鲁的成吉思汗系列,额鲁特·珊丹的《宫廷情猎》,王秀国的长篇小说《赵姬外传》。以大布苏生态草原为创作核心的作家孙正连,新世纪以来也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如小说集《大布苏草原》,长篇小说《神秘的大布苏》等。松原文联主席程永刚创作了多部中篇小说,如《十面埋伏》、《乡下警察》、《昨日如风》等。

    著名作家苏赫巴鲁,五十年笔耕不辍,其创作更是游走于小说、散文、诗歌、民俗、戏剧、影视等14个领域。涉猎多个领域创作的结果是,他的小说创作与民俗研究、散文、诗歌创作相得益彰。苏赫巴鲁在他的小说中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全景,抢亲、部落迁徙、那达慕,一个个民俗的细节在他笔下生动呈现。而在这游牧生活的画卷中,是一个个优秀的蒙古族人物形象。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以成吉思汗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如《大漠神雕·成吉思汗传》、长篇传记《成吉思汗·一统蒙古》等。苏赫巴鲁的小说语言生动质朴,善于吸收蒙古族谚语,如“利群的马鞭子多,分群的羊灾难多”,既生动又富有哲思。而从苏赫巴鲁小说创作整体看,他善于创造悲剧性的氛围,以诗人的笔触描绘自由的游牧生活,以哲人的眼光审视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矛盾。苏赫巴鲁的游牧小说远播世界,2004年,苏赫巴鲁与珊丹合著的长篇传记小说《大野芳菲》被翻译成丹麦文,由丹麦第一博物馆、皇家图书馆收藏。除此之外,额鲁特·珊丹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也颇为活跃,如《宫廷情猎》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发行;长篇传记小说《大野芳菲·丹麦探险家与蒙古王女》更是追随丹麦探险家、蒙古学家哈斯伦德的脚步,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段采集蒙古民歌并与新疆蒙古女王相识的传奇故事。

      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网络平台的崛起,也使读者趣味参与到作家创作中,感官化创作倾向明显,注重即刻的感性体验,在悬疑与推理的快感中得到片刻的审美愉悦。如依托网络平台崛起的知名恐怖推理小说家吉振宇,近年来创作颇为活跃。2009年出版的《梦寻离》被称为中国版的暮光之城,《恐怖阶梯》更是被翻译成韩文,成为中国第一部进入韩国书市的悬疑推理恐怖小说。吉振宇的小说语言唯美,善于营造令人战栗的恐怖氛围,更以出色的结尾处理见长。另外,新世纪以来,松原市也出现了一些颇有潜力的写作者,如青年作家隋言,代表作品有《荒村流年》、《芬芳如雪》等。如作家张亚库,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财权》等。

    查干湖诗群的形成

    曾经有人统计过,古代诗歌写得最多的湖是南方西湖,而当代诗歌写得最多的湖则是北方查干湖。不知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但它至少表达了查干湖诗歌创作的繁盛状况。松原诗歌在新世纪以来围绕查干湖创作了大概1000多首诗歌。《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也相继发表了“查干湖诗歌群落”诗歌专版。

    其实,查干湖诗群的形成并非一时之现象,早在1985年,一批诗歌创作者就在北岛、徐敬亚、王小妮的影响下,建立了八点钟诗社,诗社里活跃着一大批诗人,焦洪学、刘鸿鸣、宋志纲、肖振有等。如今的他们对诗歌的热情依然不减,根植于故乡几十年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诗歌更具分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协名誉主席夏恩民,新世纪以来创作不间断,出版诗集《故乡的云》、《遥远的青山头》、《那盏煤油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结。除此之外,夏恩民主编了《松原诗歌选》、《松原诗词选》,并且有诗歌连续入选《中国最佳诗歌》等选本。另外,著名草原诗人焦洪学,自1982年开始创作以来,出版多部诗集,如《爱之花》、《故乡的河》、《大雁飞向远方》等。草原对于焦洪学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身份,他的诗歌直抒胸臆,抒情与历史的厚重感并重,情感饱满深沉。曾经与焦洪学同是八点钟诗社成员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作协副主席刘鸿鸣著有散文诗集《远去的帆影》、《对一座雕像的述说》、《梦中的蒙古马》等。刘鸿鸣的诗歌颇具特色,时而是深度意象的碰撞组合,时而口语似的语言跳跃出一丝轻松和幽默的味道。在《鳇鱼圈》这首诗里他写道“那个朝代随江水流走就流走吧,权当它就是一块漂浮的朽木,然而鳇鱼是鲜活的,应该让木船扬起白帆请回来。”口语似的诗歌语言仿佛一个朴实的老人在与你聊家常。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振湖,已经创作20年,前后出版了《记忆的碎片》、《松花江咏调》、《虚幻之旅》等6部个人诗歌集。在松原,人们不会忘记赵之友、于金廷、吴战林、李锡洪、于富、高振权、卢景维等一大批诗人根植沃土,为时代放歌。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创作比较活跃的还有李晓艳、王立民、赵云江、额鲁特·乌银、刘兴哲、刘华明、贾立民、孙玉平等人。

    散文创作多围绕地域文化和乡土情怀

    松原市的散文创作多围绕地域文化和乡土情怀展开。一个个民间故事被作家娓娓道来,一个个自然景观有了文化的意味。大布苏在作家笔下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民间传说萦绕的空间,驴头太子、干支梅、芦苇神灯,一个个传说和民间故事给作家创作提供了灵感。如围绕大布苏文化创作的已故作家赵显和,创作了多部以大布苏为主题的散文集,如《大布苏风情》,随笔集《大布苏咏叹》、《大布苏之恋》等。

    老作家包广林,更是创作了被我们熟知的《陶克陶胡》,有关清朝末年人民起义英雄陶克陶胡的各种民间传说、故事、诗歌被作家整理成了长篇散文故事体——乌力格尔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除此之外,包广林的散文集《博斋琐笔》发行了几千册,有广泛影响。包广林的散文在语言上拙朴直率,曲笔很少,隽永真诚。

    而善于写散文诗的刘鸿鸣近年也有散文作品问世,长篇系列散文《达里巴人手记》,在作者童年的趣事中,一个个民间习俗和传说故事被娓娓道来。黑佛、叫魂儿、灯窝,作者怀念着童年的记忆,也不经意带出了一个个民俗传说。

    除此之外,像松原市作协主席,《记忆》主编李旭光,近年来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如《人生客栈》、《逝水集》、《春泥集》、《心远集》、《修远集》等。另外,一些新晋散文作家也有作品问世,像女作家王乘风,2010年出版《王乘风文集》上中下三册,约50余万字。又如林晓莉,曾在《吉林日报》、《散文百家》发表作品。

    民俗民族研究是不可多得的养料

    纵观松原市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文化氛围浓厚,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民俗色彩和地域色彩,这和松原市民俗民族研究是分不开的。散逸在民间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民歌、民俗,正是因为有了松原市一批民俗研究者日复一日的研究和整理,才得以系统而完整的以文字保存完善。这些民俗与传说是一个民族的活化石,印证着时代,也使一个民族的人们有了寻根溯源对比当下的根据。

    民俗学家王迅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东北民族民俗文化,前郭尔罗斯文化的研究和成形离不开王迅等民俗研究者几十年的考证和搜集。前郭尔罗斯在历史上曾聚集过多个民族在此生存繁衍,而这块地域更是成吉思汗祖先的故乡。除游牧文化外,渔猎文化更是丰富而古老,“春捺钵”就记载了辽王在这片土地从事渔猎活动的情况。这些研究都需要踏踏实实的实地考察,而王迅则把田野人文和考古历史

    研究结合起来。50多年来,王迅成果卓著,他曾主编了《前郭尔罗斯民间文艺资料丛书》10集共70万字,出版了《猎人与公主-郭尔罗斯传说及相关研究》等著作。新世纪以来,他依然勤于创作,先后出版了《郭尔罗斯考略》、《郭尔罗斯民间文学类略》等近十部著作。风俗是人类心底的文化,神话是早期民族童年的记忆,而这些正是现代人贫瘠的灵魂不可多得的养料。

    除了民族民俗研究之外,翻译家包玉文把很多优秀的蒙古族作品带进我们的视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包玉文不仅翻译了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阿勇干·散迪尔》、《迅雷·森德尔》,整理了出版了日本作家龙太郎的《蒙古民谣》,还与白蕾合作对松原作家苏赫巴鲁进行系统研究,出版了评论专著《苏赫巴鲁研究》。我们发现,松原市的文学评论家多具备民俗民族研究的知识积淀,如白景芳,笔名白蕾,新世纪以来致力于文学创作和评论,在省内外发表文艺评论、文史资料、散文、诗歌近300万字,先后与人合作出版了《郭尔罗斯文学概论》、《郭尔罗斯简史》等书。报告文学方面,王立民著有报告文学集《世纪采风》、《松原之光》等,并主编《新世纪文丛》等有影响的大型丛书。

    剧本创作成果显著

    新世纪以来,文学的发展朝着电视电影改编的趋势越发明显,而大量电视剧本和电影剧本也应运而生。松原剧本创作方面可谓成果显著,出现一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和作家。如作家王永奇与何庆魁合作的长篇小说《圣水湖畔》被改编成电视剧,这部以保护耕地为时政背景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受到好评。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马星海,新世纪以来电视剧剧本产量颇丰,类型多样,如电视剧本《嘿,大哥》,室内喜剧剧本《无病病房》及小说十余部。另外,作家田德忠新世纪以来专攻影视剧本创作,与郝国忱合作的电影剧本《庆儿》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投拍,2010年3月在全国发行。

    纵观松原新世纪以来各个领域的文学创作,我们感到了松原作家群体对地域文化、草原文化的热忱,作品普遍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故乡情结。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作家在回溯历史的同时,深入挖掘当下现实的作家不是很多。

    可以说,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是差异的时代,千座文化高原并置的时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文学的特质便是建立在差异与特殊之上。民俗,文化色彩强烈的文学创作是松原文学界的优势之处。回顾松原文学新世纪以来的成就,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松原文学界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家作品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