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草堂
说到鬼故事不能不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是一部众人皆知的通过谈狐说鬼方式来揭露当时社会等各个层次的奇异怪相。以此来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鬼葬礼》这部小说同样给你很多的人生感悟,这样一部及推理、悬疑、灵异的大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笔简练,描写细腻。使我想起石涛作画,“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有其异曲同工之妙。总能体会到作者的布局构思的巧妙,好一个浑然天成,好似一管柔毫,一张宣纸,一气呵成。即没有穿凿的痕迹,又没有生涩难懂的理论,更多的是以平实的语言把读者带入故事的情节中。由最初的看着惊恐慢慢地变为平静,又由平静到对人生的林林总总感悟。
一种自然清新流畅的叙述,文字中总能透露出作者的真我性情。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待人生的态度。法国古典作家蒙田有句名言说:“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还有一位法国作家布丰也说过:“风格如人。”是真性情使文字大放异彩,并余音绕梁。李国文说:“写小说的快乐,是那种一砖一瓦,一钉一木盖房子的快乐。”作者就是在这样一种快乐中洋洋洒洒地挥毫泼墨,简简单单朴朴素素倒出了人生的真理,运用独特的思维视角把人与鬼,现实与虚幻之间巧妙结合在一起,逻辑推理自如,这种似真似幻的灵异,让你觉得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亦有曹雪芹写在《红楼梦》里的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你在真假难辨的复杂中感知故事的玄妙。
在小说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叙述,本身给自己也给读者一个未解的答案。如送葬之后,回来要洗手、要吃点饼干、用酒漱口等。即自己不知道是何答案,读者也不知道是何答案,而这个答案会驱使读者想弄明白究竟是为什么?这也是小说的留白,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本文中的记者周正仿佛就是作者生活中的一个缩影,或说是一个把自己融入剧情中的演员,特别是在结尾处更加觉得真实可信。作者巧妙地把读者与作者融入整个文中,这个角色把主人公个性舒展,真实的不加伪饰平铺出来,把一些生活中的感悟揉入其中,把生活中的阅历等一并纳入小说中,通过这样一个对鬼的葬礼来解读人生。用作者的话说:“其实世间本没有鬼。即使有,又有什么可怕的?除非你做了亏心的事情……可怕的是人的心,人的心里若是有了“鬼”,那才可怕呢!”还有小说的结尾一语道破:“她微笑着向我递过来一块红色的破布……我擦擦眼睛问自己:我的心里又有“鬼”了?”
我想在故事完结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思考,解读其中的玄机。而这些恰恰是作者所要表明的内心的一种方式。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警示人们,规范人们,使在自我意识中端正自己。就像颜真卿的《祭侄稿》,体会的不单纯是书法的艺术,更多的是字里行间表露的人格魅力。
小说充满幽默诙谐的语言,让人在恐惧中,会心而笑。小说中,作者把“红布”比喻成人的舌头,意在说人言可畏,其实世界上没有鬼,有的只是心里的“鬼”,要给心里的“鬼”举办个葬礼,让人的心里的“鬼”在人间消失。
海外版本与国内版本
引用文章自: :http://blog.sina.com.cn/mengyilan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