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10日)早晨起来,望天空飘着大块云层,估摩着不太会下雨,就临时起意到黄岩去探访山亭街,据称这是黄岩目前仅存的较为完整的老街。上午8时许我驱车前往黄岩,谁知还没到黄岩天空却下起雨来,这是夏季的汰朗雨(大块降水云层带来的阵雨),于是我便将车开进黄岩区检察院先躲躲雨,到几位老同行办公室里坐了坐。
这雨越下越大,大约下了近半个小时方才雨止天晴。9时半左右我慕名到了山亭街。山亭街是位于黄岩城区青年东路的北面,是一条与青年东路平行的东西走向、东宽西窄(宽处五六米、窄处三四米)的小街。山亭街东端一座据称房龄二百年的老屋外墙上,张贴着黄岩区政府关于山亭街片区拆建改造的公告,从公告的内容看,山亭老街很快就要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山亭街作为黄岩城区的老街,目前保存年代久远的房屋已不多见,现有的建筑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包括山亭街前后一些小巷里的房屋也都是那个年代的建筑。
山亭街长估计不足二百米,没走几步就到了西边尽头,我带着长焦机边走边拍,由于街面上不太有古老的房屋,扫拍的兴致便大打折扣。
从山亭街西端向北,有一条叫羊头塘的小巷。巷口因刚刚下过的一场暴雨而形成大片积水,显得有些脏乱差,这片老街巷不拆建改造还真的严重影响着民生环境。
羊头塘巷有一个名为普门堂的庙宇,据正在庙宇里面洗衣的老妪介绍,普门堂现在的建筑是遭遇大火之后重建的,看上去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光景的建筑模样。
(江若幹宅文物保护石碑)
江若幹宅是建于清末民初的三进九明堂建筑,它前临肇泽池巷,后靠教善巷。宅前有一荷塘,外台门入内往左还有一内台门。
整个院落目前有人居住,从晾晒的衣服看,住在里面的人还不少,不过在院落里看到的住户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前天井正房与东西厢房三面环绕,形成一个四合院。从前天井穿过一道圆拱门,便是中天井。
中天井北面是一排二层楼房,它与前天井的四合院房屋一样,都是木结构的,这也是古宅的特征。
中天井两侧原先是否有厢房不得而知。从中天井向东,有一道门通往江若幹宅后天井。
后天井是个小四合院,面积比较小,估计当年是江家佣人们居住的地方。它和前天井一样,也住着好几户老人。
清末民初建造的大宅,前后都紧挨着街巷,这在黄岩城区算是比较有气势的了,这与主人的身世有关。江若幹,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曾先后任福建屏南知县、龙岩知府,用现代官职套那就是处级、厅级官员。
参观了江若幹宅,已是中午时分,我即返回黄岩区检察院(车子停放在那里),老同行们客气一定要留我吃午饭。午饭后与老同行们叙旧闲聊,到下午快3时才打道回府。开车途经江口街道路段时看到朱砂堆风景区的指示牌,突然想起在白石道头拍摄永宁江圆弧时拍到对面小山上的庙宇,在黄岩曾询问老同行们,把它所处的位置给弄清楚了,那个小山包就叫朱砂堆。于是,我开车拐进朱砂堆方向。
朱砂堆山脚下的村庄叫山下周村,我在村里找到停车的地方停罢车,便徒步前行,原来朱砂堆下还有一个“上下郎石板仓遗址”的风景点,它的西边有一条台阶路通往山上,我顶着午后的烈日拾级而上去探访朱砂堆上的庙宇。
山上这座庙宇叫什么名称,开始不得而知,到了山上询问在庙宇中的人,说叫隐居寺,回来查高德地图时,发现它名为宝相寺,属于佛教寺院。寺院的大门朝偏西方向,这大概是有些讲究的,至少像我们这些凡人容易联想到西游记。
我进寺院转了一圈,寺院几乎占据了整个朱砂堆山岗,规模不算很大但也不小,只是它的东北边有一个叫不上名的小庙挤占了山上的一点地方。
站在朱砂堆上宝相寺的北边,三江(灵江、永宁江与椒江的交汇处)风光尽收眼底,还可远眺灵江、椒江北岸景色。
而站在宝相寺的西南角正门外,朝东南方向抬头可见丫髻岩,向西可远眺白石道头上的平安寺,而朝西南方向可把黄岩城区收入视野。
朱砂堆上宝相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朱砂堆上却是个摄影采风的好地方。我在山上东转转西拍拍,大约磨蹭了两个小时左右,正当我准备下山回家快走到山脚时,一阵汰朗雨过来,我赶紧躲到附近一座凉亭里。南边阳光北边雨,这晴雨交加的景色我拍是拍了,可惜用的是长焦机,拍出来的效果不是特别好。
周三在黄岩访老街登小山,整整耗费了一天的时间,回到家里已是晚上6时许。此行用长焦机拍摄,片质不如单反相机,从创作的角度谈不上收获了作品,但是了解了这些环境对于今后更好地进行摄影采风还是很有意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