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州博物馆

(2023-09-01 17:11:37)
标签:

徐州

博物馆

汉文化

分类: 资料

暑期去了一趟徐州。主要游览了云龙湖和参观了徐州博物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登上秀美的云龙山,只在云龙山的西大门随机留个影。在云龙湖与宾馆的来回途中,都会路经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坐落在云龙山的北麓,是在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行宫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她的西南侧有西汉采石场遗址,上面用厚实的玻璃密封着。博物馆的展品很丰富,半天的功夫,只能走马观花。因此,下次再去徐州时,一定要登顶云龙山和耐心地再参观一次徐州博物馆。

博物馆共有八个展厅。现在,乘着这个空闲日,我把每个展厅的主题和介绍文字整理如下。

一、故事

历史里留存的故与事都是鲜活的。

1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下部像盛满食物的器皿,上部像盖,其本义有动、名两用。中国古代宫廷饮食文化发展到清代已达极致,宫廷饮食制度也在沿袭中不断补益完善。清宫膳食器具,便是这一制度的衍生物,它们以其精妙绝伦的造型工艺及明快设色等立现人物个性,营造温馨和合,建构礼制。清宫一膳一食所用之瓷,皆由内务府专司历代皇帝膳事和内廷食事食料的御茶膳房等机构根据礼制每日衡定,二百多年间恪守不渝。

2、时,四时也。本春秋冬夏之称,引伸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清宫仪制繁复,凡万寿、大婚、祭祀等重要时刻,用瓷皆有规定。

3、使,既指古代官吏又有派遣之意,景德镇御窑官实则就是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监造使,负责管理和组织烧造御用瓷器。在景德镇设官监造,宋时已有,后经过元、明、清等朝代改革,职能日趋完善。

雍正十三年岁末唐英将过去七年在景德镇亲身参与官窑瓷器制作的见证和督陶成就总结并撰写陶成纪事一文,后立碑于珠山之上。这是唐英引领雍乾二朝御瓷步入历史巅峰的佐证,意义重大。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文物工作队入驻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在珠山顶部发现唐英《陶务叙略碑记》残件,这是一场跨越两百余年的对话。《礼记·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在浩繁的清代官窑史中,官窑制度的确立与督窑官吏的实践,将其序幕正式拉开。

二、天工汉玉

 

徐州博物馆

1、瑞器之用——礼仪用玉

玉礼器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下来,主要用于祭祀、朝聘、会盟等。不同等级的人,所持玉器有所不同。汉代礼玉延续了周代传统,但已不那么严格,器型也有所减少。

2、玉蕴华贵——生活用玉

美玉是汉代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宫殿悬挂装饰各种玉器,生活器具也有用玉加工而成。这类玉器选料考究、琢磨精美,造型或张扬或内敛,线条或刚直或柔绵,装饰或繁复或简约,是汉代艺术成就的重要体现。

3、比德于玉——装饰用玉

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成为完美人格的象征和道德修为的最高标准。装饰用玉是汉代玉器的重要品类,有单佩也有成套的组佩,还有实用性与装饰性兼具的玉剑具等器物。

4、玉佑长生——丧葬用玉

汉代贵族追求长生,是使用殓葬玉器最为鼎盛的时期,形成了以玉衣为核心,包括镶玉漆棺、玉璧、玉枕、九窍塞、玉握等构成的殓葬玉器系统。西汉早期是玉衣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徐州出土的玉衣最多,且形制多样。玉面罩也在西汉楚国贵族阶层中使用。玉衣与玉面罩反映了西汉楚国殓葬玉器系统的等级差别。西汉时玉衣使用尚不够规范,至东汉形成以穿缀玉片的金属丝线来区分等级的制度。

三、汉家烟火

徐州汉代文物陈列。

 

徐州博物馆

1、窑火陶烟

根据烧造工艺和烧成温度的不同,徐州地区出土汉代陶器包括原始瓷器、釉陶器、漆陶器及普通的泥质灰陶或红陶器等。

 

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

原始瓷器胎质细腻,含杂质少,器表施釉,烧成温度高,西汉早期已开始兴盛并广泛出现,至西汉末年逐渐衰落。釉陶器胎料杂质较多,胎体大多为红色,器表施釉,烧成温度低,釉面易剥落,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东汉时期渐趋流行。普通灰陶器数量最多,部分器表施以彩绘图案,为彩绘陶。漆陶器发现较少,均为陶胎漆器,纹样丰富。

2、民好农桑

两汉时期,徐州地区的粮食生产、桑麻种植和蔬果栽培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徐州牧箴》中有民好农桑,大野以康的美誉。在此基础上,马、牛、羊、猪、鸡、犬等家畜饲养业,以及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纺织、酿酒、编织等行业也得以极大发展。

 

徐州博物馆

出土文物中,形式各异的仓、灶、井、磨、猪圈,丰富多彩的楼阁建筑,憨态可掬的陶塑动物等生活气息浓厚的文物大量出现,尽显徐州汉代鸣鸡吠狗,烟火万里的繁荣与富足。

3、朝食暮饮

自彭祖时代起,徐州就有着悠久的烹饪传统,至汉代,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特色。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两汉时期,徐州地区先民以稻、麦、黍、粟、高粱等为主食,猪、牛、羊、鸡、鸭等肉食品及鱼、螃蟹等水产品广为流行,枣、李、桃、梅等各类水果也普遍出现。釜、甑、灶、鼎、壶、罐、盆、卮、染炉、耳杯等炊具、食具发现较多,在徐州汉代画像石中,宴饮图和庖厨图更是以其鲜活的画面内容,充分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徐州博物馆

4、钱累商通

汉代彭城作为楚国(彭城国)的政治中心及经济中心,发达的水陆交通推动了商贸的极大繁荣,西汉时期每年有大批山东、江淮地区的粮食经彭城运往都城长安,各地的商品也汇聚彭城。货币是商品流通的中介,徐州出土钱币数量和种类较多,就数量而言,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钱币达17.6万余枚,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钱币重达207公斤,大同街钱币窖藏出土钱币重达1.5吨。就种类而言,徐州汉代钱币基本涵盖汉王朝发行的各类货币。此外,钱范亦有多处发现。

 

徐州博物馆

5、以铁冶富

西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徐州一带冶铁业发达,设有彭城铁官、下邳铁官、沛郡铁官等专门官吏进行管理。在铜山区利国镇汉代冶铁遗址发现有采矿遗迹两处,规模较大。徐州出土铁器较多,以农具、生产工具、日常用器为主,科技检测表明这时铁器已经使用了冷锻、渗碳、淬火、折叠锻打等工艺。狮子山楚王墓东区外藏坑出土一批铁质容器,有釜、鼎、烤炉、罐等,器形硕大,保存较好,是汉代不可多得的铁器珍品。

四、大汉气象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徐州博物馆

一曲大风歌,唱出了大汉王朝的千古风流,蕴藏着两汉四百多年的万千气象。

汉高祖刘邦即位第二年(前201年),封其弟刘交于楚国,王东海、薛郡、彭城三郡三十六县,都彭城。东汉时期,这里始封楚国,后改封彭城国与下邳国。两汉时期,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

迄今,西汉楚国和东汉彭城国、下邳国的都城均已得到考古发掘证实,已发现和发掘两汉王侯宗室陵墓近40座,出土文物洋洋大观,精美绝伦。

1、金银辉映

汉代的金银生产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垄断,已从传统的青铜器金属工艺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工匠能熟练运用钣金、压模、錾刻、抛光、掐丝、焊接、镶嵌等各种工艺。

徐州出土汉代金银器数量虽然不多,但种类齐全,端庄古朴的印玺、严谨规整的货币、造型各异的饰品以及连缀玉衣的金丝银线,处处都显示出那个时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尤其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带扣更是目前国内西汉时期最精美的带扣。

2、镜明日月

铜镜最早出现在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墓葬中,汉代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不仅出土数量多,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多样,而且广泛出现在社会各阶层人群中。

 

徐州博物馆

两汉时期,徐州铜业发达,在中国辽宁和日本近畿地区出土铜镜中都曾有“铜出徐州,师出洛阳”的铭文,有研究认为彭城是当时国内重要的铸镜中心之一。徐州地区出土大量汉镜,展出的四十余枚铜镜工艺精良、造型各异,其中宛朐侯刘埶墓出土的人物画像镜更是镜中佳品。

3、浴兰沐芳

西汉时期,在继承先秦时期沐浴礼仪的基础上,沐浴日渐成为王室贵族的社会风尚。
狮子山楚王墓西侧第二室是一间沐浴器库,出土有沐浴用的铜鉴、银鋗,烧水用的铜釜、铜鍪,淋水用的铜扁壶,以及各式化妆盒、陶搓石以及沐浴香料等。沐浴器具上铭刻有楚王宫廷官署名称,可见楚国王室沐浴程序复杂而讲究,沐浴早已超出洁身净体的目的,而更加注重美容、保健、养生和礼仪。

 

徐州博物馆

五、俑秀凝华

——徐州古代陶俑陈列

陶俑是指用陶土制作的各种人俑和动物俑形像,是在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馆藏的历代陶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绝大部分来自于考古发掘,形成了两汉、南北朝、隋唐、宋、明等较为完整的时代序列。汉代俑拙朴凝重,南朝俑清秀端庄,北朝俑粗犷豪放,隋唐俑丰满雍容,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艺术风格。尤以汉俑最为突出,是徐州汉代文物的典型代表之一。

1、威仪如生

——汉代陶俑

汉代是我国古代陪葬陶俑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时代,相对于秦俑而言,汉俑比例缩小,写意性更强。

 

徐州博物馆

徐州出土的汉代陶俑达6000件以上,是两汉时期除都城长安以外发现陶俑数量最多的地区。军阵庞大、造型古朴的狮子山兵马俑,典雅婉约、纤手琴瑟的驮篮山乐舞俑,色彩明艳、神态逼真的北洞山仪卫俑都是我国陶俑艺术的珍品。

2、黄门侍郎

——北洞山楚王墓彩绘仪卫俑

北洞山楚王墓墓道两侧的七个壁龛内共出土彩绘仪卫陶俑224件,有执兵俑、背箭箙俑和执笏俑。这批陶俑绝大部分保存完整,服饰色彩丰富多样,衣纹线条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是我国迄今发现汉代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有相当数量彩绘陶俑所佩绶带下端有墨书郎中或“中郎”印,研究认为,这批彩绘陶俑应是楚王的宿卫侍从。

3、盛邦妙造

——隋明代陶俑

 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隋俑在塑造上沿袭了魏晋俑的清秀,同时初具唐俑的丰满雍容。唐三彩俑是独具特色的俑偶种类,徐州茅村花马庄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文吏俑、马俑、骆驼俑及三彩镇墓兽等,器形高大,形象丰富。义安山南麓宋墓出土陶卧妪俑,底部刻有“芦秀塑”三字,为典型宋代萧窑作品。
4
、隽永惠中

——魏晋南北朝陶俑

徐州地区发现的魏晋南北朝陶俑,在继承前代陶塑工艺精华的基础上,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具南朝秀美与北朝粗犷之特点,尤其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文吏俑面目祥和、身材修长、宽衣博带,体现出秀骨清相、温雅俊逸的魏晋风度;胡人俑深目高鼻、短衣长裤,与中原传统服饰装扮迥异;动物陶俑写实逼真,姿态各异。

5、楚骑争锋

——狮子山楚王兵马俑

 

徐州博物馆

兵马俑坑位于狮子山楚王墓西侧约400米处,共发现6条兵马俑坑,分为南北两处俑坑群。南部由4条兵俑坑组成,包括三条东西向坑和一条南北向坑,北部由两条东西向车坑组成,共同形成一个建制完备、相辅相成的楚国军阵。共出土陶俑4000余件,有军吏俑、步兵俑、车兵俑、骑兵俑和陶马俑等。
史载楚兵剽轻,难于争锋,狮子山兵马俑坑完整再现了西汉早期楚国军队的真实历史面貌。

6、妙丽善舞

——驮篮山楚王墓乐舞俑

 

徐州博物馆

此处展示的一组驮篮山乐舞俑,再现了西汉楚国宫廷乐舞的场景。俑分舞俑和乐俑两种,舞俑有单袖上举搴袍舞俑和双袖上举身姿呈“S”形舞俑,前者舞姿典雅含蓄,后者舞姿热烈奔放;乐俑表情专注,正专心于乐器演奏,有抚瑟、吹奏、打击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史载刘邦宠姬戚夫人擅为“翘袖折腰之舞”,徐州出土的这些舞俑表演的应是当时流行的这种楚舞。

六、金戈铁马

 

徐州博物馆

兵器是维护人类生存利益的工具,伴随着战争的全部历程。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新石器时代起历二百余战。“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斑驳锈蚀的铜铁兵器令人想起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沉重坚固的甲胄让人感受到将士的壮怀激烈,攻城拔寨的火炮又仿佛使人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徐州出土的大量兵器书就了一部血与火的徐州战争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两棵树的爱情
后一篇:走近徽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