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濡山谈“工业互联网”之三:中国“工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及模式创新

工业互联网大潮袭来,机遇多多,陷阱也不少。一定要避免再犯“盲目冲动而掉入陷阱”的幼稚错误。对于各级政府和大小企业来说,要想在未来网络领域有所创举和收获,就要在准确把握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脉络及趋势的前提下,做好“中国工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明确概念、创新发展模式和确定发展路径及策略。“顶层设计”不仅是中央政府层面,更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层面都要正视的事情,市场角色及收益模式不同,顶层设计的切入点也不同。总结近近几年来参与过的一些项目的经验教训,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1、关于“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问题
由于国情特征、体制因素及市场环境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的投资主体、收益模式及实施策略也有明显差别。总体来说,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单一、目标明确: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产业资本主导投资、政府给予适度支持,以产业业态创新为目标,构建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直接在产业技术创新层面发力,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市场竞争力,这是典型的以垂直领域为主、关联领域为辅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
对于中国而言,上述模式显然满足不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现实诉求。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确定两个模式:
一是垂直领域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模式。这个模式业内人士已经很熟悉,跟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一样,是由各个行业优势企业(产业资本)为投资及运营主体,构建垂直领域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由于这种模式根植于并服务于市场,需要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合法消化吸收西方理念、技术及经验并创新发展;二是要设法获得政府给予的科技创新资本的支持。建议政府构建由35-50岁之间的中青年产业专家和技术专家,做好公正的项目评估及顶设论证,然后给予专项基金的支持。
二是区域性工业互联网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各级政府(财政资金)为投资主体,产业资本策略参与,以构建区域性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直接服务于区域政府及区域企业。这种模式可以兼容第一种模式,也就是说垂直领域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可以植入到政府提供的区域性工业互联网资源型平台,接受高效低成本的服务。

2、关于“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问题
现在,中央政府已经把力推工业互联网建设纳入到国家战略,各地政府在投资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热情很高。但是,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往往被一些网络科技类公司“技术绑架”,并不清楚本地“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到底该怎么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看,工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问题尚未解决,概念性、口号性政策过多、可以落地操作的务实性举措太少,因此给很多机构预留了很大的利益博弈空间。中央政府迫切的心情大家都很明白,但很多方面尚在探索阶段,盲目抓瞎的事情也不少,枉交了不少学费。我强调两点:
一是如何做好“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顶层设计。这是地方政府的事情。建议地方政府对国家层面的政策及决策,只做适度参考,仅作为指导,具体怎么做,需要成立专家资源结构合理的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区域性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功能是“支撑政府、服务行业、赋能企业”。由于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特征、主导产业、市场环境、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各地“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建设模式及顶层设计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因此,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轻举妄动。构建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旨在发挥政府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建设好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不断创新发展的数据资源仓库和服务系统,加力推动各行各业提高利用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打通各行业产业链、数据链,重心在于遵循市场趋势做强服务机能:一方面服务于为区域管理部门对产业经济的管理及服务;另一方面直接服务于区域企业发展的现实诉求。再次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投资主体可以是政府,但运营主体不宜由政府或政府国有资本独资企业承担。上述问题,需要在“区域工业互联网”建设方案中一一破解,并反复论证。
二是企业如何做好垂直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顶层设计。核心把握好两点:
首先定位好是构建自用性质的工厂式平台,还是构建第三方服务平台,这两类应用场景,有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模式;
再次需要充分考虑终端用户的需求结构、应用场景和落地条件,还要考虑与政府产业政策及公共服务系统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