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坑有多深、机遇多大?

尽管“大健康”这次词已经烂的不能再烂了,但近年来这个领域的投资迅猛,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一方面,一批优势药企和健康关联产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很多投资这个领域的企业家陷入财务危机不能自拔。大健康产业“坑太深、水太浑”几乎成为这个行业的共识,砸钱的人不少,收获的却是少数。去年以来爆出的一系列知名企业的负面新闻,如“鸿茅药酒事件”、“同仁堂过期蜂蜜门”、“康美药业被调查”、“权健事件”、“无限极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更是给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自从2015年“健康中国2030”概念提出来之后,大健康产业便迎来了黄金时代,政策、市场、资本多重加持,行业风生水起,卖面膜的、卖化妆品的、卖保健品的,甚至搞房地产的……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进大健康”,成为行业一景。然而巨大潜力和劣质的高速增长,为这个行业埋下重重隐患,特别是优质健康产品及服务供给不足,加之市场管理失范,导致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那么,“大健康产业”到底是诱人的“馅饼”还是沼泽地里的“陷阱”呢?若投资这个行业,怎样才能避免掉进坑里呢?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1、 务必厘清“大健康”的概念,并对这个领域要有超前预判。
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认知水平和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清晰了。从内涵来讲,科学诊断和精准治疗属于大健康产业的核心内容;从外研来讲,以科学保健及康养的范畴,都属于大健康产业范畴。因此,所谓“大健康”,就是把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相关产业均作为大健康产业的范畴,包括一系列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2、是否有可落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及落地条件?
若从产业化角度来审视“大健康”,必须遵循最基本的市场规律。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服务形态,都要有流程合理、盈利可靠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即使没有清晰的市场化商业模式,也应该有政府采购类型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却没有可靠的可持久的买单人,就有投资风险。比如,养老产业,由于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没有清晰的界限,导致大家都在高调喊“大力发展”,但如果只有市场化投资没有政府配套跟进,就是很大的投资陷阱。因为养老产业首先属于政府和家庭的“义务”,产业资本不应当孤军深入。
3、是否有专业化的运营主体?
“大健康”领域的很多产业,不是盲目砸钱就可以胜出的,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是否有专业化职业化的运营主体”。如果没有,单靠政府或者投资人,几乎是在玩“打水漂”游戏。在大健康产业运营方面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忽视专业化水准与市场规律的结合。4、是否与移动互联挂起钩来
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新技术正在赋能并颠覆大健康产业发展。特别是“AI+”、精准医疗、科学康养等领域,将逐渐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未来,AI技术将像手机一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对个人的健康实现全周期的监护。如果不会顺势而上,AI赋能大健康的红利将与你无关。
5、是否能抵制伪概念的迷惑和诱惑?
不可否认,过去很多年,类似于来辉武的505神功元气带、巨人集团脑白金之类靠概念忽悠的“大健康”产品,确实让不少人大发其财。但是,随着移动互联及知识传播效率的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靠玩概念和忽悠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建立在科学和良知基础的大健康产业将越来越有生命力,这本身就是对伪概念的窒息。因此,投资大健康产业,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做派。总之,大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市场广泛,有巨大的拓展空间,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态度、可行的商业模式,就是无底。
更多精彩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