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濡山:不要跟自己的“基因”作对

(2016-10-18 14:24:36)

最近几年,脑海里偶尔会有这样一道闪念:人与人的基因到底有多大差异?是不是我当初放弃当作家的梦想是一个很糟糕的决定?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现实生活中,相当一些人不成功或者中途衰落,竟然是因为跟自己的“基因”过不去。比如,你的基因决定了你可能会成为爱因斯坦一类杰出的科学家,你却立志要成为李嘉诚那样的超级商业精英,结果你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仍在为了生意忙碌和焦虑,这不是在苦苦地难为自己么?再比如,你本可以按照既有的轨迹继续前行做好老本行,可是你稍有成就便朝三暮四,改弦更张去效仿别人,结果稍不留神便陷入危机与困惑;甚至你本可以跟某位恋人持续生活下去,你却不慬得适当妥协,情绪化地选择了分手,结果孤独到老或者建立的新家庭生活很不幸福。所有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因于,你背离或背叛了自己的基因。因为:一个人的基因密码,蕴含者自己独有的性格、习性、情商、神经兴奋点等要素。

江濡山:不要跟自己的“基因”作对

“基因决定论”固然与生命存在与成长的逻辑有很大的冲突,但是用纯粹的唯物论灭杀“唯心论”,往往会背离人性,显得很不地道!

可能会有人跟我较真儿:你的这个结论有什么新奇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是三岁小孩都明白的道理!不过我在此强调的是:同类物种内的基因差别与相对优劣势之比较。

此时此刻,我坐在飞机上神经质般遐思。我纳闷:自己怎么思考起这个"生僻"的问题,自觉有点可笑。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十足的唯物论者,怎么突然间变得如此唯心呢?看来,哲学范畴应该没有绝对的唯物与唯心之分,哲学家们相互的对立与争执,或许是为了显摆自己。大千时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飞机在抖动)。

我觉得人的基因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这是众所周知的,是生理遗传的结果,直接源自父母血缘,由此决定了体格丶相貌丶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另一种是后天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前者的基础上,由其后天的"早期"习惯决定的,这种"基因"虽说是一种戏言,也比较抽象,但确实存在!

因此,为人父母,如果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处世习惯无异于优化了孩子的基因。我所说的不要跟自己基因做对,当然包涵上述两种基因要素。

    一个人要是跟自己的基因过不去,会有哪些表现呢?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江濡山:不要跟自己的“基因”作对

    一是古人所云“男怕投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离自身的基因特性。对于男人来说,成就一番事业似乎是上天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本是大学同班同学,家庭出身、学习状况都很相似,可是毕业十几年后,有的事业辉煌、名利双收,有的则默默无闻,整日为生计忙碌不停;而对于女人来说,有的女孩子才貌双全,只因为嫁了一个不称心的丈夫,而生活得很悲凉。这其中的道理,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选择背离了自己的基因特征。因此,一个男人在做职业生涯选择时,一个女人在选择老公时,要仔细考量自己的“基因”特性的适应性。

    二是凡事与自己基因不吻合,就很难上道。每个人的先天基因排序会给自己未来的事业和生活编制一条无形的光洁的公路。如果驶上道了,就是骑自行车也很顺畅,如果没上道,就是开宝马也会陷入泥潭。比如,很多中国孩子都在学钢琴,可是成为郎朗之类的只是极少数。这固然与方法、勤奋程度等因素有关,但是,基因是否适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再比如做生意,有些人适合干商业、有些人适合干实业,若互换则会一团糟。

江濡山:不要跟自己的“基因”作对

     三是违背既成的习惯,注定事业和人生变得曲折坎坷。《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曾异常火爆,其中有一个核心观点是: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味觉习惯和偏好,会影响他整整一生。为什么呢?就在于小时候形成的生活习惯,已经沉淀为他的基因要素。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化腾做微信很成功、曹国伟整微博很牛逼,也是其基因决定的,否则,这俩人调换一下,都会做得很糟糕。这种现象恰好说明:一个人的初期生活、工作习惯,就会形成一种类似“基因”的“潜质”要素,这会影响和干扰其一生。

    四是你若反复跟自己的基因作对,基因就反复折腾你、捉弄你。最最致命的选择是,你若不遵从你先天和后天形成的基因要素,你就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大杠头。这一条戒律对大人物小平民都适用。我老家在陕西农村,我上大学时,我大姑的女儿女婿就走街串巷当裁缝,那时才20来岁,后来他两口子又搞民间裁缝培训班,有些积蓄后就走出县城,到铜川市的一个巷子里租个小门脸房当职业裁缝。可是当积赞十来万元后,就眼红人家做大生意的人,便带着钱到大城巿投资做买卖,做砸了就回去老老实实再从裁缝干起;可是再攒到一二十万后又头脑发烧,外出发展,结果赔个精光后,又从头操起老本行,如此折腾好几回后终于老实了,彻底回归本业,到后来发展很快,一直干到开服装厂,做出口代工。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大人物,也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很多攫取到第一桶金后的大老板,想玩体面的、洋气的买卖,就投资转行到一些新的行业发展,结果也赔得一塌糊涂。

    总之,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而要善于发现孩子先天的基因特质,并要善于“培育”孩子后天的优良“基因”因子。切记:一个人在其生命进程中,千万不要跟自己的“基因”作对。(2012年8月22日,北京飞往深圳途中)


-----------------------------------------------------------------------

江濡山:不要跟自己的“基因”作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