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央行“重大”利率政策动向
(2013-07-20 14:57:07)
标签:
财经 |
中国央行“此举”,表明李克强政府内阁市场化改革的定力很强,意味着货币利率微调时代的结束,虽说对市场的影响很有限,但是注定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央行7月19日晚些时候“突然”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诸多财经专家及金融高管对此高度关注并纷纷发表看法。多数人士认为:由于央行此举只是取消了除过农村信用社、除过住房性质商业信贷之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因此,这一政策对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及运行状况、对低迷的宏观经济局势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从更深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则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研判。
首先,此举意味着中国从此结束了货币利率微调的时代。这是自1996年中国政府承诺“稳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迈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的一大步;很显然,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市场机制对货币利率的形成作用力会越来越强。虽然此举并未放开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而且对几乎处于国有寡头垄断地位的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未构成挑战,但是,它象征着,李克强政府内阁已经开始实质性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步伐。
其次,此举将会大大增强优势企业面对银行的获贷谈判筹码,并促进企业融资的多元化。近年来,各家银行扎堆挤进优势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竞相放款的“明争暗斗”日趋激烈,取消贷款下限,无疑对于风险较小的优势企业是一大利好,这必然会扩大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信贷货币价格的空间,既能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也能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很显然,此举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举措。
再次,此举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试水”举措,以此观察市场及社会各阶层正反两方面的反应。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决定了,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执政风险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执政阶层看来,过大幅度的利率弹性,会引发货币投机大进大出,这必然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大的副作用;但是,过于僵化的利率政策,则会大大窒息处于进入复苏期的市场化经济运行。能够真正刺激市场并增强利率市场化弹性空间的举措是取消对贷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但此举将成为金融改革的双刃剑,搞不好会造成极大的金融风险。因此,首先放开贷款下限,似乎为加速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试水”,旨在为今后适当时候的更大改革举措,探探虚实。第四、此举体现了李克强市场化方向改革及优化经济结构的坚定意志。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两大病灶:一是整个经济结构严重扭曲并畸形运行,二是市场化机能十分脆弱,尚不足以消解诸多经济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本身就是培育市场化元气的重要举措。但是,这一政策的实施有紧有松:继续保留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旨在继续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放开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上限,旨在激活已经十分脆弱的农村经济,“对冲”农村民间高利贷行为,满足多层次涉农贷款需求。此举无疑会不断优化涉农资金配置效率,对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此举充分体现了李克强政府内阁坚定市场化改革和加力优化经济结构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