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理想
标签:
城市建设城乡规划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生活理想梦想成真杂谈 |
分类: 哼哈论 |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关于“新城市主义理想”,载于2010年06期《商务旅行》。文中说:“在家庭汽车的帮助下,抱着花园城市运动的人们开发了郊区,试图获得亲近城市的健康生活方式。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既不是乡村的纯粹也不是城市的便利,城市的蔓延正在伤害自己:花园式郊区开发所需要的大量用地侵占了肥活农土和未开垦的森林、过度依赖汽车加剧了温室效应、社区隔离引发犯罪率上升,在关注世界经济转型时,越来越鲜明的迹象表明,城郊生活不是发展国际商务的理想环境。”
以澳大利亚城市珀斯为例,“除了出席商务活动,基本不开车。上班、赶火车、访友、外出就餐……步行足够了。和邻居们的联排式住宅、单元住宅甚至独栋住宅占用的空间都要比传统郊区小得多,步行半径则保持在800米左右,从市中心到边缘也只要10分钟。这更象是城市村庄。人们互相见面,不再被距离遥远的郊区别墅阻隔。”
http://s15/mw690/438d9ebctd1c248779cde&690
在北京生活了好多好多年,小时候,出二环会说是出城,而今,城市已不限于五环。守望北京,穿过层层钢筋水泥的目障,看到的仍是钢筋水泥,而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填塞着无主而顽强的绿色。我所居住的小区里的所谓绿地,步行环一周不用10分钟,最近的公园,需乘公交30分钟,开车10分钟,还是晚9点就关门的。我想回家看望父母,只能在周末,因路上往返需要至少2小时。和朋友聚会,要考虑找个中间地带,否则大家都头疼用在路上的时间太多。向往蓝透了的天,渴望呼吸杂着土地、败叶、溪水的混沌,拼命地逃往郊区,却在某一天发现,那里也成为了一个既不是城市也不是乡村的地方,而我的一天的成本=100公里/1.5--2小时开车时间(往返约4小时,还是不堵车的情况下)+所到之地为不城不郊的尴尬+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和油费,本是愉悦心情,却落得身心疲惫,想着竟不如在家门前的小公园里散散步轻松。
这个城市太大了,我们不得不在一地到某一地间奔命,而效率微乎其微,因为车辆的充斥,使道路不论多宽,仍象细细的管道,只要堵在里面就无处可逃。
因我们不同的需求,我们住在了这个城市的不同角落里,从而疏远了家人、友人,我们自己感到的是孤独而渐渐忘记了温情。
我的一个朋友渴望亲近自然,在郊区买了别墅。自搬入后,每临周末呼唤友人前往相聚,甚至不惜许下荒唐的承诺,但去者仅一、两次便一味推脱,太远了。我那朋友,每日驾车从城市的一边穿越,前往上班地点,早起晚归,终不胜其苦,在市里又租了房,并给那套别墅挂上了“出售”。
城市不限止的扩大,使人们过度依赖汽车,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加剧了温室效应、空气污染,再一方面增加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仅是舒适和便捷。
在一天的24个小时里,上班是8小时,还不算加班,吃饭2个小时,睡觉8个小时,洗漱个人卫生时间1个小时,这已经是19个小时了,还有5个小时如何分配?如果我的交通时间是3个小时,那么真正属于我的也就剩下2个小时(事实上很多人的交通时间并不止于3个小时)。在这仅有的2个小时时间里,我要做些家务、看书、上网、再或充电学习、约约朋友等等,显得太过拥挤和疲惫。如果真想拼出些时间,只有减少睡眠,那么损害的是自己的健康。也就是说,我们在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为城市扩张的决策者买单,更可悲的是,那些决策者也在买单者之中。
所以,城市扩张,对谁有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