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滑县一中1979届文科复习班马双喜

(2019-11-07 10:53:49)
奇迹!一个班竟创下了高考70%升学率。

 

这是40年前发生在滑县的真实故事!

 


忆滑县一中1979届文科复习班

 

马双喜

 

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40个春秋,厚厚的一层时光“尘埃” 已将那段难忘的岁月严密封存。
然而,亲历了那段特殊历史的我,脑子已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40年前的复习高考情景还记忆犹新,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当时我所在的班级,就是后来光耀滑县大邑史册的滑县一中1979届文科复习班。光阴如水,岁月渐进。时过境迁已经40年了,为什么我要刻意回顾这段远去的历史?因为,这个复习班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滑县是独一无二的。她的历史功绩和她闪现的光芒,在滑县是任何班级无可替代和无法比拟的!
写下这段记忆,会使人们不忘初心,励志未来,找到力量的源泉,增添奋斗的动力。
一、时代背景
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全国统招制度。由于10年文革中高招制度的改革,招生办法是经贫下中农逐级“推荐”,再经上级 “选拔”确定人选的。10年间,无数的学子因出身不好等种种原因被大学拒之门外,求学无望,颓废在家。1977年恢复全国统招后,广大学子参加高考的愿望终于变为现实,学习深造的热情得到空前激发,他们好像一下子焕发了青春,纷纷踊跃报名参加高招。
http://r5.pccoo.cn/bbs/20190702/2019070210215617265330_640_430_500x300(w).jpg

 

当时滑县一中大门

 

1977至1978两年间,我县一部分考生通过自愿参加高考,顺利跨入全国各高校大门,进行学习深造,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一铁的事实,影响、刺激、激发了更多的知识青年,投入到高考这支大军,借助高考来实现自己的“辉煌人生”。滑县一中1979届文科复习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班级组成

 

由于10年间社会上积累了一大批知识青年,仅凭两年的高考录取,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子的求学深造愿望。因此,国家取消了出身和年龄限制,放宽条件,给10多年(包括老三届)留滞在家的知识青年大开“绿灯”,允许他们参加高考。为了给有志青年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使更多的人能圆大学之梦,也使滑县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我县从1977年12月份正式办起了“复习班”。
恢复全国统招之前,学生受教育的质量较差,文理科不能得到全面发展,掌握的知识比较偏沉。即语文、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数、理、化成绩就不够好;反之,数、理、化成绩较好的学生,语文、历史成绩就不够好。因此,国家为了照顾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学生,将高考试卷也分为文理两科。县里的复习班同样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
http://r5.pccoo.cn/bbs/20190702/2019070210215680259387_640_480_500x300(w).jpg

 

恢复高考后报名(资料图)

 

1978年滑县一中文科复习班学员的组成,大致有以下几类人组成:一是参加当年高招超过建档分数线(记得1978年高招建档线是220分)而未被录取的学生;二是为了扩大复习班人数,县教育局采取自愿报名考试,择优招录了一批学生,充实在复习班。我是在道口镇实验小学参加复习班招录考试的;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教师子弟;中途因个别学生被大学补录、极少数民办教师返乡从教、个别贫困学生因穷辍学,这些学生退出班级后,又补录了少量插班生。算起来,前前后后进入文科复习班的学生大致100人上下,充塞的教室人满为患。
复习班人数确定后,1978年11月28日正式开班。开班当天,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张柱立和一中高校长在一中大礼堂主持举行开学典礼仪式并分别讲话,两个理科班和我们文科班共计180余人参加了仪式。张柱立说,你们这三个班的学生,都是经过严格把关和层层筛选,是全县最优秀的学生,配备的老师也是全县最优秀的老师,所以堪称“尖子班”。县里对你们寄予厚望,你们要经过8个多月的集中复习,考出最优秀的成绩,为滑县争光!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然而,此情此景永远也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三、学习生活情况

 

为重视对复习班学生的培养,县教育局委派张柱立股长驻进一中,专门负责复习班领导和指导工作。一中也将最优秀的教师配给了复习班。语文老师崔自贵,代数老师肖建球,解析几何老师李成科,政治老师仝守志和王淑英,历史老师靳阳春、地理老师阚毓斅、崔玉洁和仇文亭,这些老师在学校都是最棒的老师。记得阚毓筱老师还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刚刚被摘下多年的右派帽子重返教坛,你看他激情满怀,把全身的精力全部投入了我们文科班。教室设在一中南院一处大教室(即:现在的教师进修学校)。过了1979年春节,教室搬到了原一中图书馆,记得图书馆坐南朝北,一排5间,能容百余人,在这个教室我们一直学习到当年7月份高考离校为止。
http://r5.pccoo.cn/bbs/20190702/2019070210215750927700_640_450_500x300(w).jpg

 

1979届文科复习班教室

 

全班百余名同学大多数来自条件艰苦的农村,个别的是来自县城工厂的工人。他们本来都是家里的强壮“劳力”,家长为了让他们成才,不仅把沉重的农业劳动自己承担起来,还东凑西借挤出8元5角学杂费供养孩子进城复习(别小看这8元5角钱,1978年一瓶茅台酒也就是8元多钱)。因此,我们这批学生肩负着家长的厚望和重托,学习都很十分刻苦努力,几乎是不舍昼夜,争分夺秒。周一到周六全天都有课,并且还上早自习和晚自习。但同学们不叫苦不怕累,总是打破时间规定,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到教室自学,晚自习下课铃声响过后,灯熄了他们还不肯离开教室,点上自备的煤油灯或蜡烛,继续学习到深夜。记得有一次,李金佩、丁济民、朱爱芬三个同学一直苦读、背诵到天亮。长达几个小时的自习结束后,个个都成了“黑鼻孔”。这一桩桩、一幕幕的挑灯夜读景象,在当时是最普通不过的常景了!
http://r5.pccoo.cn/bbs/20190702/2019070210215793874651_640_360_500x300(w).jpg

 

刻苦复习(资料图)

 

古代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类似这样的故事也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文科复习班。张本固同学(后改名张华腾)学习相当刻苦,他在寝室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由于长时间久坐,屁股都快生出疮了。于是他将小褥子叠起来,厚厚的铺在凳子上,才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出现。他为了避免打盹,事先准备了一些辣椒,想打盹的时候就咬一下辣椒,由于辣椒的强烈刺激,瞌睡虫很快被赶跑了。
邱金玺同学刻苦学习的情景,也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深夜学校熄灯了,他就在昏暗的路灯下背题,有时忘了想不起来,就自罚性的跑到校外,站在炎热的太阳下面背,晒得皮肤通红。他写作文时,除了老师布置的以外,还自己命题作一些练习,拿到老师家要求单独当面批改指导。生活上,他常常买咸萝卜就着窝头吃下去,
在学习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生活上的压力也同样不小。学生食堂凭票供应饭菜,县城里的市民户学生可以用粮票和钱兑换饭票菜票,农村的学生都是用小麦、玉米等原粮兑换饭票。我们班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他们都是手提肩扛从几十里的家乡带来粮食,到学校兑换成饭票。为了给家里省钱,他们尽量少吃或不吃食堂的炒菜,自带一些咸菜和豆酱之类的,就着馍和稀饭吃下去,也就不觉得淡了。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加之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学生出现了营养不良现象,面黄肌瘦,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http://r5.pccoo.cn/bbs/20190702/2019070210215853115967_640_450_500x300(w).jpg

 

当时滑县一中校园

 

住宿条件也是很差的。学校设男生和女生两个宿舍,男生宿舍是在一处大房子里,几十个学生住一个通间房屋里,靠前后墙打的是地铺,即用砖砌成的池子,中间是走道。地铺池子里铺的是麦秸,麦秸上面是学生自带的褥子和被子。到了冬天,宿舍没有取暖设施,室内常常零度以下。加之门窗密封不严,北风夹带雪花飘进宿舍,更加寒冷难耐。夏天,高温蒸烤,蚊蝇乱飞,扰乱的人们无法入睡。
我们一班百余名学生,就是在这样吃不好、住不好,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住校复习8个多月时间,考出了史无前例、让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
四、高考录取情况

 

复习班在校学习截止于高考前的1979年7月初。为了使考生适应环境,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高考,在考点的选择上,县里不加限制,允许考生可以在全县各个考点报名。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适应的考点参加考试。但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一中参加高考的。
7月7日至9日三天,考试如期进行。9月份,我们班的考生逐渐接到录取通知书。考的最好的前几名有:郭建梅(作家刘震云的夫人)被北京大学录取,张祺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尹西明被西南政法学院录取,李朝京被兰州大学录取,王哲、都红岩、徐俊才等8人被郑州大学录取,张本固、张青山、邱金玺、王振庄等12人被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录取,新乡师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录取1人,安阳师专和安阳市师范大专班录取6人,河南省银行学校、河南省供销学校、河南省粮食学校、焦作财会学校共录取10余人。录取分数最低的学校是滑县师范学校,录取近30人。通算下来,1979年我们文科复习班考上人数70来人,升学率达70%。
1979年9月份,我们文科班高考被录取的学子,带着家长的重托,带着自己对前途的无限憧憬,走进了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开始了为期三、四年的大学生涯。
http://r5.pccoo.cn/bbs/20190702/2019070210215918862764_640_480_500x300(w).jpg

 

1992年部分同学合影

 

http://r5.pccoo.cn/bbs/20190702/2019070210215988631078_640_459_500x300(w).jpg

 

1993年7月发放《同学录》时的合影

 

几年后,我们这批同学从全国各地不同的大学毕业后走出校园,奔赴国家分配的工作单位。据不完全统计,从我们文科班考出来的学生,在全国各地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大约有50余人,其中正厅级领导3人,副厅级2人,正副县级领导10余人,还有从事高等教育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作家、诗人,企业界精英等,正可谓群英荟萃,人才济济,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骄人的才华。
滑县一中1979届文科复习班,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绩,在滑县高考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写于2019年6月15日

 

附:正县级以上同学工作单位及担任职务情况

 

都红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正厅级)
王 哲 中国银行业协会班子成员、顾问 (正厅级)
刘明亚 河南省纪委、监察委副厅级纪检监察员(副厅级)
徐俊才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巡视员(副厅级)
宋小冬 曾任河南省某金融部门主要领导(厅级)
郭建梅 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权力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华腾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信阳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人物研究会理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