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篆刻大印创作记杭州高伟

标签:
《陋室铭》篆刻创作记杭州高伟大印 |
分类: 书画理论 |
《陋室铭》篆刻大印创作记
杭州高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它一般体制短小,文辞精粹;句式上多用对偶句,且合乎一定的韵律,读起来铿锵有力。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刘禹锡(772一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等官职,在外地二十多年。后入朝做主客郎中,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长于诗文,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对于《陋室铭》的作者,自宋代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疑问。北宋释智圆所著《闲居编》即指出:“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闲居编》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当时,《陋室铭》已盛传于世,据《闲居编》载:“昧者往往刻于琬琰,悬之屋壁”。这让智圆大为不快而决意辨伪。他认定《陋室铭》乃托名刘禹锡的伪作。也有学者认为,《陋室铭》的作者应为唐代崔沔。根据是《新唐书·崔沔传》载:“(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虽然作者略有争议,但目前作者为刘禹锡一说更为流行。这鸡蛋好吃,就不必去寻找谁是生这蛋的鸡了!
《陋室铭》不足百字,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含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刘禹锡写陋室,其实是一个隐喻。达官贵人所居的府第虽是豪华,但他们结识交往的都是无德而又无才之人,所过的生活不是“乱耳”就是“劳形”,自己所处虽是陋室,但结识的人既有德且有才,所过的生活是多么的闲适与平淡啊。这是刘禹锡对现实生活的叛逆,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叛逆。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剌。
《陋室铭》在写作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类比的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龙比喻室主的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衬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贤人比喻作者自己。其次,有叙述、描写,有抒情、议论,有染有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叙述描写,是染。最后一句“何陋之有”,是用典,也是抒情、议论,是点,画龙点睛。点染结合,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四字句、五字句,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只有最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这篇铭文的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指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指语调温顺。刘禹锡的《陋室铭》在这几个方面都具有这些特点。短短八十一字,内容广博,既述怀抱,又明心志;气度温和,既所托有所指,而又含而不露,实在是千古铭文的第一篇!
作为语文老师,我多次给学生上过这篇课文,也很喜欢这篇文章,甚至对她也有了一个心结,尝试是用书法、篆刻、古琴来表现它,我曾请钱塘书画研究社的同道俞建华、蒋北耿、余石蘋等先生为我写过此内容的书法,但是都不够满意!
从唐至今的历代的文人、书家都喜欢这篇短文,并留下了他们的墨迹,著名的有文天祥、赵孟頫、泰不华、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姚孟起、赵之谦等,近代更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篆刻印章方面,《陋室铭》的个别字句的创作比较多,整文的大印创作也有,但是不太多,因为这要化较多的时间。这次因为应邀参加一个主题书画展出,我下了决心创作,趁现在自己的精力和眼晴还可以,抓紧做好这个工作,因为搞篆刻的到了六十岁以后大部分都不刻大印和细朱文印了,因为这时大部分人都力不从心了。
这两方《陋室铭》的全文大印,一白一朱。我从收集材料,设计印稿,选择石材,摹写刻制,到日前完工,前后化了近三个多月时间。篆刻艺术是一项令人遗憾的艺术,虽然事先有了很好的准备,但是石材的质量有时是难以把控的,特别是这昌化石,因为田料大,印面质地难免不一,其中遇到的硬渣砂丁特别多,好在最后都小心地解决了,我把它的破坏性控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些只有过来人才知道其中的甘苦,现在这个中型工程完成了,估计以后也不会再刻这一题材了,所以写这篇文章以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