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也谈《史记》秦始皇生月问题——兼忆恩师孙守京老师
(2018-06-19 14:48:43)| 分类: 锦城森柏 |
也谈《史记》秦始皇生月问题
——兼忆恩师孙守京老师
读本科时,文学院的孙守京老师给我们讲史书中的“春秋笔法”。常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足月而生’,《吕不韦列传》又说‘不足月而生’,何者对?中国古人编修传记,要为贤者隐,为尊者讳!譬如为亡人撰写碑铭,怎么好把人家不好的事情写上去呢?但是史家又不得不说真实的历史,怎么办?就一定要用‘春秋笔法’来书写!在秦始皇的传记中不明写,但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则可以把这件事情写出来。……”我们对此都颇感兴趣。
《吕不韦列传》云:“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集解徐广曰:‘期,十二月也。’索隐徐广云‘十二月也’。谯周云‘人十月生,此过二月,故云“大期”’,盖当然也。既云自匿有娠,则生政固当逾常期也。”虽然在《吕不韦列传》的原文中并没有说“大期”何指,但无论是集解、索隐都引用了徐广和谯周的观点认为“大期”是“十二月”。但姬既然早已有孕,理应不到常期而产,因何反而“当逾常期”呢?按《索隐》自释“既云自匿有娠,则生政固当逾常期也”,即因赵姬为了保密“有娠”而欲子楚以为其足月而生,所以要按正常孕期生产——因而孕十二月生,则见当初赵姬被献于子楚时已自有孕二月矣!也可见,大凡担当政治任务之女性必然需要刚毅的意志,才能够完成如此险峻的任务!
初次见到孙守京老师时,是在榆中校区公教楼阶梯课室中,很早就听说孙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讲课娓娓道来,极受学生们的欢迎!当时教室之中人已很多,上的正是孙老师为文学院开设的专业课《<史><汉>导读》。我想这么优雅的课程名字,也许只有文学院才会有吧!孙老师讲《史记》,既不是平铺直叙前人观点,也不是照本宣科或苦苦求索。孙老师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很多内容都涉及西汉王朝的史事,是当时人修当下史,怎样能够不受政治影响而完成这一部他忍辱负重都要完成的梦想之著呢?继承孔子编纂《春秋》的方法,将情感思想赋于文献记载中,用以提供借鉴和教化,举重若轻,是非常巧妙的。聆听孙老师讲课,仿佛之间竟犹如收听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学术性、思想性、启发性都很强,又非常有趣,令人听了当真地十分着迷!之后每一次去听课,我都是要竖起耳朵,探头探脑,仔仔细细地去听!孙老师为人非常谦逊,向孙老师请教问题,就像小孩子缠着大人要求听故事;他的著作很多,但都自谦地将自己著者的名字隐去,往往只留“孙生”二字,虽是谦虚自称,但听起来却是很文雅很优美的一种“古韵”!孙老师是一位好老师,能让学生受益终身,我上研究生以后也偶尔能够遇到孙老师,这时候再来问他,他更是谦逊非常了!我每次见他都觉得时间仓促,如果能够像迦叶、阿难伴佛那样常在他身边,一定能够听到很多深奥的启迪和教诲吧!孙老师对我的影响和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就是如此之深的!希望往后还能够逢着这样的老师!
附:《说说<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年>“几为之笑而不陵我”中的“几”字》
先秦典籍中的字义较难理解,下面来说一处“几”字的歧义。《春秋左传·昭公十六年》:“……二月,晋韩起聘于郑,郑伯享之。子产戒曰:‘苟有位于朝,无有不共恪。’孔张后至,立于客间。执政御之,适客后。又御之,适县间。客従而笑之。事毕,富子谏曰:‘夫大国之人,不可不慎也,几为之笑而不陵我?……’”这里的“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应当如何翻译呢?据单丽梅的论文《<左传>所见名量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称,唐初孔颖达《左传正义》(“孔疏”)认为应是“几度为之笑”的意思。也就是说该句的意思应当作:大国来的客人几次为了刚才发生的事情(即行为和礼节,指“孔张后至,立于客间。执政御之,适客后。又御之,适县间。”)而笑,不是凌辱我们吗?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一·人事部三十二》引用了《左传》的这则材料然后同样注释道:“言数见笑,则心凌侮我也。”当代人也多执这种观点。
对照字典上的解释,有人说这是“几”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这其实是不对的,“几”用来作询问数量多少(估计不太大)的疑问词时字典给出的例子是:~个人?~何。显然这里“几为之笑而不陵我?”虽然是疑问句但并非是在询问到底几个人或者几次。那么就应该解释成表示不定的数目:~本书。~百人。
但是《左传》的原文当中并不能看出来客人笑过多次,即“客従而笑之”并非“客从,而数笑之”。所以这就是一个矛盾之处了。我们再试想把这里的“几”字如果翻译成“几乎”该怎么解释呢?就应该是:大国来的客人几乎为了这件事情发笑是不凌辱我们吗?句意虽然也可以解释得通,但同样“客従而笑之”不能说明客是怎样笑的,是大笑、微笑,还是几乎发笑。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中则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解释“通‘岂’。副词,表反问,可译为‘怎么’、‘难道’。”举例即是“昭公十六年”的这条记载。所以简单的一个“几”字竟有三条依偎于合理的解释,这便是推敲古汉语的魅力所在吧!

加载中…